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广告 平静的力量 北外滩来福士全新开业“时光之门”带你重回“小辰光” 为长江大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完善公交线路  便利居民出行
第7版:上海新闻 2021-07-12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冒着酷暑走访“十省百县千户”——

为长江大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一天上午10时许,烈日当头,江阴一个小村庄,上海海洋大学教师马金和几名学生走进一个小院,这里住着的,是响应国家“十年禁捕”政策,退出捕捞上岸生活的一家人。“老伯,麻烦您配合我回答几个问题。现在日子和以前相比怎么样?收入来源是什么?对今后生活有什么打算吗?”大学生吴晓文问。老伯的话带有口音,走访调研持续了40多分钟,当成员们准备起身离开时,马金老师握着老伯的手说:“要相信之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也一定能看到长江恢复生机。”

这个夏天,海洋大学数十名师生组成“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实践团,在沿江10个省市选取115个区县为样本县,并从中选择3800多户渔民开展调研。实践团以问卷调查及深入渔村与渔民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掌握退捕渔民上岸后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为科学评估禁捕退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和实施效果提供支撑。“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也将加入我们的行列。”马金介绍,他所带的队伍,也是实践团13支队伍中最早出发的。据悉,实践团还有“外援”——学校动员老家在样本县或周边的百余位同学当“向导”,参与到调研中,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

历史上,万里长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滋养了中华大地,但由于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母亲河已不堪重负。去年,长江重点水域11万多艘渔船、23万多渔民全部退出捕捞;今年1月1日起,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正式实施。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教授告诉记者,长江“十年禁渔”步入“持久战”后,关注点无非两项:水里的鱼和岸上的人。其中,退捕渔民的转产转业、社会保障和生计问题广受关注,“这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转产能力较弱;加之各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渔民社会保障差别也很大”。潘教授表示:“今年,我们想通过十个省市资料的汇总,用渔民的大数据来‘说话’。”

参与调研的同学都很有使命感,他们说,长江大保护下,相信水里的鱼在三五年后会有肉眼可见的好转。可“岸上的人”容易分化,渔民群体再过几年或许不复存在了,要抓紧时间为他们做些什么。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上午的调研,让大学生徐雯收获颇丰,“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渔民中,让我改变了以往的很多看法。”临走时,她问渔民大叔,是否愿意让下一代继续从事捕捞工作,“不愿意!”对方的回答斩钉截铁:“以前打鱼我们夫妻齐上阵,孩子很小就要跟在船上生活,教育得不到保障。现在我们‘上岸’了,孩子也跟着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似有所悟,徐雯赶紧在本子上记下了这番话。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