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家园”里感受上海温度
第4版:要闻 2021-07-14
一键打车、一键呼叫、刷脸就餐……细节满满融入日常

“数字家园”里感受上海温度

“北新泾街道——乐爱家”的助老样板间里,无线网络生物探测系统可精准感知房间内老人走动、摔倒、静卧等姿态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安装在曹杨新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门口的“一键叫车智慧屏” 见习记者 陆佳慧 摄

田林街道城运中心“智能感知”终端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扫描二维码看数字生活

本报记者 叶 薇

见习记者 陆佳慧

居民住宅区门口、医院门诊大厅安装一键叫车智慧屏,解决老人打车难;在社区食堂吃饭,“刷”脸即可;对家里的小“精灵”喊一声“呼叫社区”,即可与居委会干部实时通话……数字化转型,正在充分释放数字化蕴藏的巨大能量,让整个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有温度。

刚刚推出的“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建成至少50个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北新泾街道、曹杨新村街道、田林街道多个社区,于细微处感受申城正在建设的“数字家园”的细节。

如果说过去一些智能设备带来的还只是新奇的体验,那么现在,这些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正深度融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开始实实在在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一键打车

出行、就餐“刷脸”即可

最近,家住北新泾街道北平南园的居民喻老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使用社区呼叫终端“一键叫车智慧屏”线上下单。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出租车司机接单、在指定上车点坐车……经过简单操作和3分钟等待,喻老伯便顺利坐上了出租车。截至目前,街道已在北平家园、北平南园、金淞家园等7个居民区布局9个点位。

在曹杨新村街道梅岭园小区门口,新安装的“一键叫车智慧屏”也引来不少居民点赞。点击屏幕中央的“刷脸叫车”,系统完成扫脸识别后,自动搜索匹配距离最近的待运车辆,不一会儿车牌号码、驾驶员信息以及预计抵达时间一一显示在屏幕上。街道还与“申程出行”共建白名单,为社区内的高龄、独居、残障人士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他们的打车需求得到优先响应。此次先行投入到曹杨的设备已有9台。“到今年年底,社区总点位数争取达到30个,最终形成覆盖全区域的5分钟‘一键打车’服务网络。”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说。

除了能“刷脸”叫车,老年人吃饭也能“刷脸”支付。位于曹杨新村街道的武宁片区社区食堂是名副其实的“网红”食堂,只要将装有芯片的餐盘放在结算台上,就能自动显示菜品总价,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还可将人脸信息与敬老卡绑定,用餐支付,“刷脸”即可。智慧餐盘除了大大提升了用餐结算的效率,还能统计点单量,让大厨越来越了解老年人的口味。

一键呼叫 小精灵、小管家有求必应

“‘曹杨精灵’教我唱红歌,既标准又有耐心,比儿子教得还好呢。”独居老人叶红对家里的新科技赞不绝口。这款由曹杨新村街道定制的“曹杨精灵”对老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对着“曹杨精灵”“呼叫社区”,即可与居委会干部实时通话;想了解社区最新动态,念出关键词就能听到新闻语音播报;每天早上对着音箱“打卡”,居委会就能同步知晓老人健康状况……

“声控操作简单易学,老人每天打卡报平安,后台自动统计数据,一旦发现某位老人连续多日没打卡,居委会干部有的放矢开展走访工作。”金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娱说。

普陀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耀红介绍,普陀区去年起将“为老服务热线”升级为“一键通”应急呼叫,老人可以通过设备向呼叫中心一键提出紧急呼救、信息查询、生活服务需求,呼叫中心全天候值守。到今年年底,“一键通”应急呼叫预计覆盖全区9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

在田林街道,今年也有不少老人家中安装了一块智慧屏,只要点击“一键”,就能连通“家庭管家”。“我们尽可能简化智能呼叫设备的操作,让老人们真正用起来。”据“智慧养老”项目开发负责人陆圣岳介绍,家庭管家将根据老人“一键”发来的需求,派单通知对应的社工、志愿者、第三方服务商并且追踪满意度反馈;街道城运中心监管家庭管家整个接单派单服务过程。据了解,“一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在田林十二村试运行,街道将结合前期收集到的具体需求定制服务,成熟一个上线一个。

数据流通 主动为帮扶对象提供服务

在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看来,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是要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加速数据的联通和流程的再造,是一个重构数字生活方式、重构社区认同的过程。

比如,北新泾街道建设了“社区大脑”。“我们在本地有个数据池,但没有跟外围打通。现在我们就要想办法让‘社区大脑’里的数据汇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刘丽萍介绍,北新泾街道的智慧康养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正通过数字化手段链接“两张网”。街道还推出了长宁区首个“智慧助残综合服务系统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社区残障人士精准画像,发现其隐性需求,推送政策与服务。

在田林街道的城运管理平台,一张大屏幕上跳动着各类管理数据。其中有一类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田林街道大病、重病人员为347人,占全区大重病人数的9.71%。“如果这些人自己没有申请过各项帮困救助,就很难纳入到帮扶范围里;部分新增大重病人员也无法及时享受到相关政策性帮扶。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尽快为这类人群‘画像’,变被动发现为主动服务。”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岩介绍说。

所谓“民生画像”,是指田林街道主动发现在“一网通办”办理大重病登记相关业务的居民,大数据平台自动进行数据融合,补全该户家庭基本信息、帮困信息、标签信息等,并推送至“汇治理”(徐汇区的一款线上政策咨询和业务办理软件),派单给社工上门走访了解需求。

记者在平台上看到,系统还会为帮扶对象指定个性化政策选择。比如大数据为一位居民筛选出三条帮扶政策,系统形成了两套服务方案,A方案为“鉴定丧失劳动能力+办理提前退职+免费儿童学业指导活动”;B方案为“领取两年失业金+之后领取大龄就业补贴+免费儿童学业指导活动”,最终帮扶对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A方案。

记者手记

让数字化转型 有更多人情味

走进上海的大街小巷,与社区基层工作者、居民们聊一聊,也许我们就能理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再提“数字化转型”的深意。

“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生活更便捷,家园更美好。”在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沈军看来,上海提出要在经济、治理、生活三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最终也落脚于生活数字化,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活福祉,创造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当一项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时,我们不仅仅要提醒大家提高技能学习,还要思考如何回归‘技术为人服务’的初心。”

今年以来,市经信工作党委开展了一系列党员为老服务活动,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不断关注老年人、残障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诉求。沈军透露,目前,已经成立了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养老数字化转型专班,推动“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已初步确定将“预约挂号、紧急救援、叫车出行、康复出院、政策咨询”等五大功能作为首批试点服务。

“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温度,享受更美好的品质生活,这也是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