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嘀嘀嘀…… 影城传出电报声 戏里戏外三代人
第13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7-16
这堂电影课有点不一般

嘀嘀嘀…… 影城传出电报声

吴德胜

上海影城二号厅里响起了久违的电报声

“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从1937年开始,在无数个不眠夜里,在没有硝烟的十里洋场,李白正是在这样的嘀答声中,一直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最后一刻。昨天下午,上海影城二号厅里响起了久违的电报声,“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12个金色大字跃然于银幕。百部经典影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宣传展映活动昨天来到上海,《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党课开讲。

首部谍战电影

作为新中国首部谍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根据共产党员李白烈士和李白之妻裘慧英的真实事迹改编,以极具年代质感的上海味道,惊险重重不见硝烟的十里洋场,以及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再现了李白烈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凯歌。片中,李侠和纱厂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执行秘密电台工作。扮演何兰芬的袁霞奶奶昨天通过视频,与现场观众分享当年随导演王苹到上海体验生活时的情景。“在那里,我听了很多地下党员的故事,参观了关押过李白烈士的监狱。”老太太哽咽着说,“我当时真的激动极了。如果我不能把这个角色演好,我真的对不起牺牲的千千万万的烈士们。”化好妆、穿上戏里的服装,袁霞感觉自己就是何兰芬,“在李侠、何兰芬故事的熏陶下,在孙道临老师的引领下,跟随原型裘慧英大姐的讲述,我由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好像这一切就发生在我身上。”

悲伤现实告别

听过裘慧英讲述英雄故事最多的,要数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裘慧英生前好友吴德胜(见上圆图)。已经退休的吴德胜,还清楚记得自己20多岁时,第一次到访裘慧英家中的情形,“她跟我说,你们年轻人还记得我的丈夫,这是对李白最大的告慰。”裘慧英娓娓道来李白光辉的一生,讲他们如何从假演夫妻到产生爱情再到经过组织同意正式结婚,生下儿子;讲李白三次被捕,被敌方用尽36种刑具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讲最终在浦东找到丈夫遗体时的悲痛……“她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我不知道怎样去安慰这样一个革命老妈妈,于是叫了声‘裘妈妈’,这一叫便叫了整整十年。”那十年,他们一起找到李白烈士在上海最后三年生活、工作和被捕的地方,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建起烈士故居。

“李白是1948年12月30号的凌晨被抓走的,1949年5月7号上午,裘慧英抱着四岁的儿子李恒生,在牢房对面阳台上呼唤着丈夫。李白这时已经被老虎凳折断了双腿,站不起身,狱友们把他托起来,恩爱的夫妻对视着。李白说:‘我的奋斗目标快要实现了,今后我无论生死,你们和全国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愉快和欣慰的。’”讲到动情之处,吴德胜的眼角泛着泪光。

信念之光永存

观众席里,许多人也抹了抹眼角。李白烈士故居副馆长葛玮感慨道:“李白烈士最遗憾的一点就是他没有见到新中国的黎明,他牺牲仅仅20天之后,我们上海就迎来了解放。”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烈士的故事》作者周兆良多次听裘慧英现场讲述,他一直遗憾电影中对于李白的革命成长道路仍有空白。于是,周兆良花了一年时间去李白家乡探访,收集素材,投入写作,让烈士的生命历程更完整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李白1910年5月1日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仅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李白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李白受党中央的委托来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对他来说,‘电台重于生命’,希望当下年轻人继续传承他的精神和信仰。”周兆亮说。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