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书法 老友多欣赏 燕子归来 我与装载机的故事 养生遇到了迷惘
第19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1-07-16

我与装载机的故事

马忠倍

退休至今已十年有余,我仍然保存着30多年前出国考察时获赠的一台装载机模型。我与装载机结缘40多年,这段缘分折射出我走过的路,也反映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港务局煤炭码头当装卸工。那时装卸煤炭的主要工具是抓斗和网兜。万吨煤船靠上煤炭后,先由抓斗抓,难以抓取时,靠人力把煤炭抄到网兜里吊运出舱。抄网兜时一个网兜2个人,6个网兜12个人,抄满后轮流一兜一兜往上吊。碰到卸煤“放卫星”时,头顶上网兜飞舞,脚底下煤尘飞扬,直到把舱底煤炭全部抄完扫干净才能爬上舱口。一工班下来累得人直不起腰。

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后,大规模实施了老码头技术改造,装卸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原本12个人的活,现在只需2个人!我觉得不可思议。想不到,随着装载机下舱后,我们真的轻松了。直到装载机的斗铲不到船舱四周的煤炭时,我们才开始把嵌在舱壁的煤炭刮下来,把散落在地上的煤炭小块集中起来,然后抄进装载机的斗里。我深深感到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

几年后从前方调到后方,我当了机修车间修理工。一天,前方送来一台装载机说发动机有故障开不动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手中的工具四周敲敲听听声音判断说,发动机过热,气缸咬死,要打开修理。向技术部门要来故障修理手册一看,全是日文,根本看不懂。老师傅只能按照手册上的图样,凭着积累的经验拆开气缸修理,可装上后试机效果不好。老师傅说,不按修理手册修理看来不行,可我们这些修理工都不懂日文。于是我有了学日语的梦想,想学成后把日语的修理手册译成中文,尽快掌握先进的修理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日语讲座。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日语广播教材上下册,还用那时三分之一的工资买来日汉辞典,跟着半导体收音机开始了学习日语的日子。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竟然考进了上海海港职工大学日语班。装载机让我读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从事港口工程项目管理,参加了黄浦江老码头的技术改造工作。为了引进先进技术,领导让我参与了国外友好港口代表团的港口业务交流工作,出国进行实地考察。技术交流结束后,双方互赠了礼品,我收到了这台装载机模型,珍藏至今。

装载机模型陪我经历了装卸工的磨练,修理工的艰辛,见证了摆脱了人力锹煤的历史,享受了港口建设发展的成果,也让我感悟到人生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