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广告 “追风人”探测台风内部秘密 城市大脑  开启抗台防灾智能模式
第2/3版: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烟花” 2021-07-25
蹲守在浙江舟山的追风点

“追风人”探测台风内部秘密

追风人放飞探空气球 采访对象供图

今天上午,台风“烟花”步步逼近浙江舟山到上海一带。从昨天中午开始,上海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9人追风团队就一直没合过眼。逆风而行的他们一直蹲守在浙江舟山的追风点,在迎击“烟花”的第一线开展观测试验,获取第一手的台风内部结构观测资料,并实时传输回上海“大本营”,“支援”台风路径的预报预测。

昨天11时

23日从上海出发的白色追风车抵达浙江舟山的追风观测点。追风小组卸下行李就马不停蹄地做起准备,有的爬上追风车调试雷达等设备,有的在追风车附近架设避风点,有的则在追风车里做网络等系统测试。

已有近20年追风经验的上海台风研究所野外观测团队队长赵兵科说,追风小组是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8岁,而和年轻的追风队员相比,追风移动观测车却是“追风元老”——自2012年追风以来,它已经参与过近20次追风观测,能抵抗11级至12级的大风。

昨天12时

调试工作完成,风雨渐起,追风人没做停歇,冒着风雨联合青岛华航通过激光雷达开始探测台风精细风场结构。

随着“烟花”本体螺旋雨带的逐渐靠近,观测点附近的风雨越来越大。移动观测车上搭载的风廓线仪、GPS探空、自动气象站、激光雨滴谱仪等一直不停地工作,获取观测点处风、温度和湿度廓线及降水信息,实现对登陆台风的实时监测。

追风组一方面紧盯着实时观测得到的数据,另一方面也保证这些数据及时传输回上海“大本营”。

昨天19时

夜幕逐渐降临,”烟花”本体螺旋雨带逐步上岸,舟山的海边愈发不平静,风雨越来越大。忙了一下午的追风人一刻不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项项观测试验,并在台风“烟花”环流成功释放本次追风试验里的第一个臭氧探空气球。

臭氧探测是2019年起“追风小组”的一个重点课题任务,主要探测台风影响前后臭氧的变化。平时几分钟就能完成充气的探空气球,在“烟花”台风的狂风暴雨中需要充上半个小时,而气球一充满就被狂风带着飞,也拖得人站不稳脚。但为了探索台风内部结构的“奥秘”,“追风人”面对风雨却没有退缩。

今天12时

今天上午,台风登陆点进一步北调到了舟山到上海一带沿海。这意味着追风组很可能将正面迎接台风中心通过。经过一夜未眠,追风小组紧绷的弦丝毫不敢松懈——台风中心越来越近,更多的观测试验还在等着他们。从昨天19时起,追风小组不断加密,通宵达旦施放了6个探空气球,并开始为13时要在台风眼区释放的第二个臭氧气球做准备。与此同时,他们还紧盯着实况信息,保障观测车上搭载的各类气象仪器顺利运行。此前台风所副所长汤杰就曾介绍说,台风生成于热带海洋上,但海洋面积辽阔,海上气象站稀少。“尽管现代气象科技的发展,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观测设备的加入,会密切关注台风在海上的移动和生消,但对于台风内部结构的变化数据,目前还只能通过地面采集得到,这就意味着科研人员需要到危险的第一线,也就是台风登陆区域开展观测试验。”

本报记者 马丹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