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应对总动员 沿海地区风浪急  转移  安置群众忙
第4/5版: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烟花” 2021-07-25
“烟花”逼近上海,本报记者兵分三路,直击昨夜今晨临港、奉贤、金山防汛防台第一线

沿海地区风浪急 转移 安置群众忙

金山区山阳镇山新居委会工作人员劝说钱烈老人前往安置点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奉贤区开展防台风避险转移安置工作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临港海事大学体育馆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临港

今天上午,临港城运中心指挥平台一片忙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应急处副处长朱江紧盯着大屏幕上防汛防台栏目专窗,检查主城区内各点位监控探头的视频画面。“环湖西二路、环湖西三路上出现树木倒伏,请尽快赶往现场。”接通知后,港城集团城运公司(浦港养护)防台防汛应急抢险队队长夏文永带着队员来到现场,挪动倒伏的树木至安全地带。

设十六个安置点 转移两万多人

临港新片区海河相通,地势低平,这里是上海防汛防台的前哨阵地,防汛防台工作一刻不放松。

启动预案 预降滴水湖水位

昨天,临港新片区防汛办开展台风“烟花”专项防汛防台安全检查,对重点建设工地、雨水管网养护情况及安置点情况作了检查。检查人员来到轨交16号线滴水湖站察看排水泵站运行,了解轨交站防台防汛措施落实、随时应对积水实行强排等情况,避免出现大范围积涝,影响城市运作和居民出行。

建筑工地也是防汛防台的重点区域,检查人员来到临港建设者小镇,紧盯工人宿舍、地下空间和道路整修工程等重点点位,对相关单位的防汛防台预案、物资准备、设施设备检查加固和人员应急值守等进行排查。在一线海塘大堤,他们察看了滴水湖水位、海边涨潮、巡堤除险和人员转移等情况。

“我们从4月中旬起便部署落实各单位开展检查排查,梳理问题清单。对玻璃幕墙、户外广告、招牌、排水管网、地下空间等开展检查共1205处,查出安全隐患161处,均已落实整改。”临港新片区防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期动员部署各单位对市政道路雨水管网、城市污水管网开展滚动排查,并采取各项应急措施为防汛防台做足准备,包括预降滴水湖水位、清除雨水排放口树叶、清理隔离井漂浮物等。

统筹安置 保汛期人员安全

临港新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峰期,汛期的人员安全、项目安全、组织撤离及转移安置也是巨大考验。新片区在建工程共有382个工地,总人数26951人。

为保障汛期人员安全,临港新片区设置了16个安置点。“我们在安置点提供物资保障、秩序维护、医疗保障等服务,一些安置点如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还提供就餐,且有空调。”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说。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统筹安置项目49个,安置点分布在南汇新城镇(4所学校)、泥城镇、奉贤区等处,其他开发主体、建设指挥部组织安置项目333个,还包括田间菜地、危棚简屋转移安置人员安排等,共转移安置26042人。

智慧防汛 城运平台显身手

临港新片区利用城运工作平台、无线视频监控探头和单兵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智慧防汛。

临港新片区防汛指挥部在安置点内配备了无线探头设备,及时把各安置点的信息反馈到城运中心指挥部。城运中心指挥平台可连接道路、居民区监控探头,监控各雨水泵站水位情况。通过联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随时掌握雨情、水情、水位等情况,通过联动机制,做到智慧防汛,确保安全度汛。 本报记者 杨欢

奉贤

今晨的奉贤,雨势不大,狂风已至。海湾镇一夜倒伏大树数十棵,环卫、道路养护等全员上岗,进行现场处置。在金汇塘岸段,奉贤市政公司项目部工作人员卢时峰身着雨衣、头戴安全帽,在风雨中坚守,提醒过往车辆不要靠近海塘。

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所长唐中华告诉记者,昨夜涨潮时潮水最高位一度达4.7米,而防汛墙最低处为5.2米。今夜他们将继续加强值守。

踩泥泞找瓜农 巡访转运无遗漏

奉贤区海湾镇地处杭州湾畔,海岸线绵延25公里,每年都是防汛抗台的“主战场”。昨天下午,奉贤区启动防台风避险转移安置工作。记者来到海湾镇,跟随工作人员一同巡堤,直击转移安置工作现场。

生活改善 安置人数逐年减

海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辰骥告诉记者,全镇分星火、燎原和五四等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实行责任包干。“这几年通过住房设施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住进安置点的人数越来越少。他们有的投奔亲友,有的租住宾馆。”张辰骥说,“我们曾经安置过3000人,今年大约是1000人左右。”

五四生活驿站是海湾镇的安置点之一。“我们在16时40分已启动撤离工作。”海湾镇党委委员、五四地区负责人陈钟告诉记者。一楼多功能大厅内,已妥善安置数十名群众。室内空调凉爽,饮水、食品、雨具、照明灯具、防疫用品等一应俱全,大屏幕上正在放映电影。

顶风冒雨 确认瓜农已安置

昨天18时许,记者跟随奉贤公安分局五四派出所所长唐剑,在风雨中共同“巡堤”。杭州湾大堤中港水闸外,一艘船只靠港停泊。堤岸上,接到转移通知的刘先生等4人已收拾好东西,等待接驳。“我们是20日到上海的,原来就住在船上。”顺着刘先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他们的住所原本是甲板上的两个简易集装箱房,“接到通知后,我们就整理东西了。”

19时许,唐剑来到海岸边的一处工地。敲开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活动房,发现里面还住着十余人。民警告诉他们:“赶紧收拾行李,政府会派车来接你们的。”

中港河直通大海,河边不远处就是瓜棚,田间一片泥泞。民警们来到几处简易窝棚前,不见人影,只闻犬声。“瓜农去哪了?”电话联系后,确认了瓜农已经住进安置点,这才放心。

防疫不松 安置点有隔离室

临近21时,一辆军车停在安置点星火学校门口。59岁的来沪务工人员季虎提着被子铺盖与生活用品下了车。来自安徽的他到上海不过四五个月,这也是他第一次经历台风天气:“都知道这次‘烟花’威力大嘛,原来住工地上,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与季虎一同到安置点的,还有20多名工友。“我们工地位于两个海塘之间,昨天就停工了。”工地相关负责人冯丽东告诉记者,“政府组织的疏散安置,食宿免费,大家肯定更加安心了!”

安置点的防疫措施也必不可少。“除了大食堂、体育馆外,我们还辟出多个教室,减少同一空间内的人员聚集。”海湾镇副镇长高洁介绍,星火安置点还设置了专门的防疫隔离室与24小时医务室,两边还有母婴室与老弱病残室,关照弱势群体。

奉贤区防汛指挥部共撤离22000余人,昨晚21时前全部完成。本报记者 杨洁

金山

截至今日9时,全区已转移安置27980人。从昨天20时至今晨,金山区普降大雨,累计雨量在24.0~49.1mm,以枫泾49.1mm为最大,全区无明显积水。内河水位前天2.4米,今晨已涨到2.94米,还在持续上涨,预计今晚会超过3.5米的警戒水位。今日金山嘴最高潮位达到6.3米,城市沙滩保滩坝出现越浪情况。该区域人员已全部撤离,电源已全部切断。目前内河水位只能通过出海闸排水来降低。

十五年不分离老夫妻同意分开安置

“我们两个绝不分开!”昨晚,在金山区山阳镇防汛防台临时安置点之一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门口,69岁的林仁贤和65岁的曹红欢两位老人听到他们不能住在一间屋时,格外气愤,抱起席子和被子转头就走,回到了山阳老街破旧的老屋,山新居委会工作人员胡坤和蒋玉英赶紧追了过去。两位老人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相依为命老夫妻安心了

原来,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林仁贤开过两次大刀。曹红欢患有糖尿病、心脏早搏、脑梗。她视力也很微弱,晚上起来上厕所是看不清的。林仁贤年轻时,经常会出国务工。曹红欢50岁时眼睛渐渐就不好了,林仁贤从此以后就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烧饭烧菜全包,晚上出去不管多晚,都会回家。算来两个人有整整15年没有分开过了。

“烟花”来袭,因为山阳老街上很多都是百年老房,存在安全隐患。山新居委会工作人员按照镇防汛指挥部要求排查居民,做好转移安置工作,劝说他们暂时撤离到不远处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按照防疫要求,打疫苗和没打疫苗的人要分开住,而曹红欢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打疫苗,所以两人不能住一间。林仁贤就特别担心曹红欢晚上上厕所怎么办。曹红欢也放心不下林仁贤。曹红欢说:“我眼睛看不见,已经很苦了,我和老伴只想在一起能互相照顾,却要我们分开,不能理解。”

弄明白了两位老人生气的原因,胡坤和蒋玉英就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台风要来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留下来肯定是不安全的,至于他们担心的问题是可以有办法解决的。胡坤主动联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顾云仙商量如何打消老人的顾虑。看到胡坤和蒋玉英这么真心实意地为他俩着想,老夫妻也就同意回到安置点了。

顾云仙特意把曹红欢安排在离林仁贤仅相隔两间房的地方,还带着他们走了两遍去厕所的路。因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比家里要明亮,曹红欢眼睛可以看见一点儿,再加上有工作人员陪同,林仁贤就放心了。他说:“政府这样重视我们老百姓的安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对我们问长问短,照顾得很好,相信老伴没有我的夜晚一切都好。”同样,曹红欢也放心林仁贤会一切都好。

8300元现金妥当保管好了

山阳老街上起初不想搬离的还有一位叫钱烈的87岁老人。老人未婚,和姐姐住在一起。昨晚6时20分,胡坤和蒋玉英来到他们家,劝说他们尽快搬离。钱烈姐姐的女儿准备一会儿过来接妈妈去她家,也希望钱烈能一起走。但钱烈一直不吭声。

钱烈耳朵不好、眼睛也不好,是四级残疾,沟通有很大困难。胡坤和蒋玉英第一次劝说未果后,又于晚上7时15分再次上门,耐心地把要说的话用笔写很大的字在纸上,让他用放大镜看。他们说马上台风要来了,风大雨大,在这里不安全,这么大年纪谁也担待不起。建议他能够撤离,也可以就近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安置点。过了半个小时,钱烈终于同意去安置点,还拿出了一个透明的袋子准备带着一起走,里面放着8300元现金和存折、干部退休证、老干部优待证等。

蒋玉英告诉他,这些东西带在身上不安全,让他存在居委会,还给老人写了签收字条。胡坤告诉他,每天早上会把原物拿到安置点给他看一下,让他不要担心。老人放心地笑了。本报记者 屠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