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骏
听说过“花园村”的上海人并不多,它是坐落在浙中腹地东阳市南马镇的一个村庄。
在探访之前,我就了解到“花园村”被誉为“中国农村第一城”。为何“农村”又称之为“城”?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启了此次考察之旅。
从进村开始,眼前不见寻常农村的村舍稻田与阡陌纵横,路边是统一规划设计的红白相间的住宅,红木商铺长廊,还有99米高的雷迪森大酒店和88米高的摩天轮,映入眼帘的还有一处劳务市场及一座大型游乐场。目之所及,确实充满了“城”的味道。
见到花园村党委书记邵钦祥后,上述谜团终得破解。原来,花园村作为一个行政村,是在去年11月被浙江省政府批准成为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这一成绩背后更令人振奋的成就是:2020年,全村1.4万多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14万元,还享受着30余项公共福利;另有常住村里的5万多外来人口也共享着花园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花园村造富,不在田里,此地种植的是另一种“作物”——基于高科技产业、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生产出来的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花园村现在拥有1家上市公司、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有近3000家个体工商户。上市的“花园生物”把中科院的项目引进村里,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中间体产品出口基地。村里的红木市场则是更大的创富“源头”,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红木家具专业市场,也拥有最完备的红木家具全产业链,村里近70%的个体户和红木产业息息相关。花园村40年走出了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以游美村”的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花园之路”。
“花园村”不仅自己富裕,还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从2004年开始,花园村从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人的自然村,相继合并周边18个村,成为一个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逾6.5万人的大村。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消除村村之间的隔阂,邵书记开出一剂“猛药”,他宣布新并村后的新花园,财务统一、福利统一、村庄规划建设统一,村民看病在医保基础上再报销一半金额;每人每月发米、肉、油、蛋;实行16年的免费教育制等。
花园村的富裕,不是“被人均”的富裕,而是货真价实的“共同创富、共同享福”。
我深深感到,花园村40年发展成就的“初心”在于它秉持的五个“不动摇”方针,即“坚持党委领导、党员带头不动摇;坚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不动摇;坚持发展工业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富民不动摇;坚持打造中国农村样板、世界名村不动摇”。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坚持,使得我眼前的花园村如此美丽、富有和现代化。
“花园村”只是中国大地千万美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找到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践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也摸索到了乡村管理的新途径,并创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花园村开展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将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标志,具有首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