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萦(金文)
图二 耿(金文)
徐梦嘉 文/图
两个月前笔者赴绍兴参加李平野(1931-2015)国画作品纪念展,开幕发言所吟的拙词中有“萦萦、耿耿”用语,当时就考虑可在本专栏说“萦”谈“耿”。
萦(縈),与其他有双火头的字不同,萦的“双火”并不表示火。金文縈(图一)上为两个公(公,口上有髭形),这里示意众多男子;中为冖(冂),是帽子“冃”的省形;下为糸,束丝形,泛指织物。萦字的形义指古代男人们以巾(糸)为帽(冃)缠裹在头部(小篆起误将两公写成两火)。故“萦”的衍义即盘缠、缠绕、萦回、萦绕、萦绊等,历来没有变过。《诗经·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萦之。”《说文》萦:“收韏也。”晋陶潜:“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唐李白:“百步九折萦岩峦。”《广韵》:“萦,绕也。”南宋刘过:“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关于“萦”,尚需续说。拙词中的“萦萦”和“耿耿”系出自李平野大师援引屈原诗句所写的画语:“为求艺术上的出新,我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萦萦而至曙’。”屈原诗句的“魂萦萦”有不同版本,还作魂营营、魂茕茕、魂焭焭。其中与“萦”殊途同归寓含围绕衍义的是“营”(營)。營,双火与宫配就,这里的宫表示房多,双火表示房子周遭围绕着火把(往往指驻扎的兵营)。有围绕义的营之词也不少:营周(循环)、营绕(环绕)、营合(环绕合拢)、营回(盘旋往复)。焭焭、茕茕(读音皆qióng qióng)则均无围绕义,置于魂字后作“魂焭焭、魂茕茕”均指灵魂孤单无依,独自忧思的状态。茕茕,《楚辞·九思》:“魂茕茕兮不遑寐。”焭焭,南朝《文选·班固》:“魂焭焭与神交兮。”茕、焭的衍义与萦有别,故不作这两字揆初。
耿,《说文解字》:“耿,耳箸颊也。”耿,耳贴着脸颊。《说文》说形不正确。耿的金文(图二)构形是耳朵与炷火组合,这里有着古代汉字构成中一种通感现象(拙文《离谱的“闻”》曾谈及),以耳代表整个脸,与以目代全脸的“面”字道理一样。耿,会意火光照亮人脸,看上去面红耳赤。衍义光明、光辉,并在此字谊上耿与炯通。
举例谈耿与耿之词。1.光明义的“耿”。苏轼:“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2.光明光辉义的“耿光”。《尚书》:“以觐文王之耿光。”并演绎成光荣、荣耀义。王安石:“至今犹耿光。”3.由光明义又引申出光明正大,正直不阿,不同于流俗义的“耿介”,即性情耿介。沈约:“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
二耿并立,力度加强,泛化新词义。1.耿耿,强调更广的光明。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2.人被两炷火照烤着,自然烦躁不安,于是乎耿耿于怀。曹操:“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3.两炷火旁的人不能睡踏实觉,《诗经·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4.两炷火照人更清楚通透,由此产生明心见性,诚信守节的意涵。李汝珍:“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说“萦”谈“耿”,笔者再再想起以画红牛、猛虎、骏马等动物饮誉艺坛的忘年交李老,思绪亦“萦萦耿耿”。附上拙词,权作收笔。
浪淘沙·缅怀李平野大师
金玉被覆蒙,磨砺人生。萦萦魂绕笔端耕。耿耿难眠心底绘,铁骨铿铮。
独步举旗旌,神作纷呈。红牛大地聚雄风。猛虎古松凝豪气,平野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