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鑫在比赛后 本版图片 新华社
很多人还赖在床上时,辛鑫已经在东京湾里,游完了10000米。没有泳池里明亮的赛道,只有冷水、湍流和水中生物的挑战,这名孤独泳者,在自己的第二届奥运会上,继续挑战极限。
天赋好的都被吓跑了
辛鑫,如果你只关心泳池项目的话,对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她不出现在世界大赛的泳池里,而是在公共水域不停地往前划水,然后转身,再转身,周而复始。马拉松游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进入竞赛项目。里约奥运会,山东姑娘辛鑫获得第四,之后,她又在光州世锦赛上夺冠。
“那些条件好的,天赋出众的,都去泳道里训练了,条件一般的,才考虑这个项目。”辛鑫原来也攻过长距离,还在全运会上获得800米自由泳冠军,但人生给了她另一种选择,就像她的名字,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辛,但也有收获。
辛鑫的爸爸曾经练过游泳,所以女孩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这个项目。小学二年级起,她就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去游泳馆训练。伦敦奥运会,辛鑫参加了800米自由泳资格赛,排名第24,没有再进一步。回到省队后一年,辛鑫换了教练,经过讨论,决定专注公开水域项目,“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微风和漂亮的风景。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环境。我享受那种感觉,也欢迎挑战。”
倔起来自己关小黑屋
辛鑫从不否认自己不算天赋出众的。凭借勤奋,也凭借一股倔劲,坚持到了现在。小时候有时输了比赛,脾气上来了,辛鑫就把自己关在厨房后面一间没有窗的小屋子,好久不出来。对女儿的倔劲,父母心里明白,没有这股劲头,也就没有此后的中国马拉松游泳第一人。
马拉松游泳训练,上午游7.5公里练速度,下午游8公里练耐力。每天,辛鑫要在水里来回游上15公里以上,不然不能上岸。一天下来,她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任队医按揉着快要僵掉的肌肉,在回去的车里,望着天上的星星发呆。回到宿舍,辛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床上,宿舍里很简单,只有床头,放着熊娃娃,那是每天陪她入睡的朋友。这一刻,你会突然想起,她还是个女孩,一个正处美好年华的女孩,有自己的小确幸,有自己的小秘密。
今年至今只回家两次
但这个项目由不得松懈一天。辛鑫的教练金浩说,正因为马拉松游泳难,所以吓退了很多条件不错的运动员,反过来,对辛鑫来说,机会就多了。
来东京前,金浩给辛鑫加量,而后者因为测试赛没游好,正生气。“为什么要加量?”刚开始辛鑫不理解,觉得自己每天第一个进泳池,最后一个离开,干嘛还要这样折腾自己?为了让弟子尽可能调整过来,金浩在游泳馆里准备了热水池,“练完了,就赶快让她泡一泡,别感冒了,身体吃不消。”辛鑫呢,仍倔强地一声不吭。
她后来理解了,训练更难,才有可能吓退更多比自己有天赋的选手,因为越往上走,危机感越强,现在她就怕练不动,影响训练和心态。今年至今,她只回了两次家,一次是大年三十,一次是队里放了三天假。
不上领奖台就不停下
东京湾,清晨的曙光刚刚洒在水面上,辛鑫就出发了。戴着白色泳帽的她一度在7公里处升至第三,临近最后一圈冲刺,她与澳大利亚选手李发生肢体接触,领到黄牌。按照规则,两张黄牌就要被取消比赛资格。赛后辛鑫说,因为是冲刺阶段染黄,而且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速度和心理上还是受到影响。最终,她落到第八,与第一名的巴西选手马塞拉差了近40秒,成绩是2小时10秒01。李获得第三。
“我想比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水平,没有遗憾,什么名次都能接受。”对马拉松游泳,辛鑫从不说升国旗奏国歌这类的豪言壮语,她很清楚,在水里泡上几小时,什么都没有定数,对得起自己的付出,才是第一位的。赛后她在微博上只写了一句:让大家对这个项目失望了。
不过,这不会是辛鑫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她曾说:“没有站上领奖台,我就不会停下来。”向这位25岁的女将致敬,因为,每一个拓荒者都值得尊敬。
特派记者 金雷(本报东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