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好居民区常态化防疫工作的同时,防疫大数据排摸成为了潘志歌(右)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屠瑜
“联系到在张家界隔离的居民,她说听到我的声音激动得想哭,又开心得要笑。嘴上说不要打扰我休息,可是想要倾诉的话停不下来。我也是滔滔不绝地说。工作中能建立如此真挚情感,感到特别幸福和满足。”8月11日23时25分,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华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志歌,临睡前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潘志歌49岁,小区居民喜欢亲切地叫她“潘潘”“小潘书记”。
朋友圈有故事
小区有居民去张家界旅游被隔离,与他们微信电话聊起来就滔滔不绝
和潘志歌通电话的是其辖区内65岁的翁阿姨。上个月,翁阿姨和老伴加上同一个小区的一家祖孙三代一行6人,从上海出发前往张家界旅游。不巧,张家界发生输入性疫情,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他们在当地完成14天隔离,多轮核酸检测呈阴性。8月11日22时47分,潘志歌收到了这6个人的大数据,并被要求通知他们参照高风险地区人员落实14天集中隔离和2次核酸检测。
翁阿姨是小区志愿者,平时和潘志歌多有交流,此次出行已经主动和居委会报备过。潘志歌对相关情况已有了解,原本就想抽时间再联系他们,当拿到数据后马上拨打了翁阿姨的微信电话。
于是,出现了开头朋友圈里说的那一幕。
都是“一家人”
“隔离必须要严格遵守,等隔离结束,我就去慰问你们!”
担心他们会有负担,潘志歌在电话中说:“我接到的消息是你们回来还是要集中隔离,在那边隔离了14天,回来又是14天,你们会非常辛苦。”没想到翁阿姨说:“没关系的,你们都付出这么多,我们啥也没干,还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这点配合怎么不能做呢!”潘志歌很感动,虽然隔了那么远,但感觉像是家里人,你帮我,我帮你。“你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的就尽管和我们说,我们一定尽力,但是隔离必须要严格遵守,等隔离结束,我就去慰问你们!”
潘志歌告诉记者,社区里像翁阿姨一样会主动报备的居民有很多。上海市民的配合度越来越高,很多人从外地回来会主动去做核酸,主动询问是否要暂停上班居家隔离。另外,居民区也居住了不少老外。他们都很遵守防疫规定,对工作人员常常表示感谢。每当这时,潘志歌都会说:“我们也感谢你们这么积极配合。”
守底线不含糊
对每天下发的大数据,每一条信息都要认真核实,不仅要快,也要讲“准确率”
目前,居民区防疫工作,除了小区门口登记测温、楼组长防疫宣传外,就是大数据排摸了。潘志歌说,每天神经都是绷着,心悬着,尤其现在是紧张的时候。安全是底线,我们不敢有一点松懈。大数据的工作派发群是24小时的,睡觉前一定要刷手机。
对于每天下发的大数据,每一条信息都要认真核实,比如“是坐的什么交通工具”“几号回来的”“是否途经中高风险地区”“是否做过核酸”等问题都要问清楚。不仅要快,也要讲“准确率”。
潘志歌说,之前小区里有一位表演艺术家,打了20多个电话给她就是不接。后面工作人员把她家所有能找到的电话都打了一遍,搞了一晚上,在家人打过招呼后才接了电话。潘志歌和她解释这是大数据排摸,不是骚扰电话。“如果电话打不通,但凡有一点线索,都要千方百计联系到,甚至上门实地核查,请公安、物业、酒店等多方联动。有方方面面配合会快很多,总之要尽可能找,不能含糊的。”
巧排摸有智慧
问他是否去了某个地方,他说没有,完全忘了。这时候不能听他的,要“循循善诱”
潘志歌强调,排摸的时候还需要有智慧,要会沟通。比如会经常遇到反问:“为什么要问有没有做过核酸?都打过疫苗了。”“一定要做吗?”她会回答:“因为表格里面有这个要求,但并没有强制你一定要做,只是询问,做过我就登记一下。”“没有强制,建议做一下。”
她还举了个例子,居民区有些商务人士经常出差。问他是否去了某个地方,他说没有,完全忘了。这时候不能听他的,要“循循善诱”。比如:“这一拨下来的人都去过南京。”“我没有去过南京。”“你是不是坐了高铁?”“我坐飞机的。”“你再想想你是不是来或去坐了高铁,途经了南京?”“哦,对了,我来的时候是坐高铁。”原来,他先坐飞机到北京,回来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途经南京,大数据就下来了。实际这种不属于中高风险地区来的,了解到就可以了。潘志歌说:“做工作不能想当然,排摸要有准确率。我经常和年轻人说,我们要不厌其烦,宁可多做,也不能忽略,疫情的事情一点玩笑开不得!”
记者问潘志歌,是什么让她如此投入地工作?她说:“虽然每天工作得很晚,但我们没有怨气,以心换心,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实打实地感受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自己也在受教育。工作不能捣糨糊,捣糨糊就对不起这么信任我们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