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
美国总统拜登20日宣布,决定提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外交和国际关系教授、前外交官伯恩斯担任驻华大使。
美国驻华大使一职已空缺10个月之久,有分析认为,在完成对中国周边的外交铺垫后,拜登政府的对华外交将开始发力。
履历:经验丰富 备受信赖
伯恩斯65岁,会说流利的法语,熟悉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在退休超过10年后再次获得重要职务提名,同他的职业外交官生涯紧密相关。
里根政府时期,伯恩斯进入美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实习,开启外交生涯。后来他先后在驻埃及和以色列外交机构任职,在耶路撒冷的经历加上通晓阿拉伯语的技能,让他对中东政治有着一线直观的感知。
老布什总统上台后,伯恩斯回到华盛顿,进入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苏联事务主任。其间他出席了所有美苏峰会和许多其他国际会议,参与了冷战末期及苏联解体前后西方与苏联之间的政治经济事宜。
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上台后,伯恩斯继续得到信任。他先是任俄罗斯、乌克兰和欧亚事务高级主管,之后又担任国务院发言人,就美国外交政策召开每日新闻发布会,陪同国务卿进行所有外交访问,并协调国务院所有对外宣传项目。
1997年,熟悉希腊语的伯恩斯赴希腊出任大使。2001年,共和党总统小布什执政后,伯恩斯就任驻北约大使,并从2005年起担任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成为国务院第三号人物,直至小布什政府任期结束。
性格:软硬兼具 遵从现实
伯恩斯多面且立体的性格,是他获得拜登青睐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在不少熟识伯恩斯的人看来,他非常有亲和力,具备全球主义思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克尔曼就表示,多年来从没听过有人在背后说伯恩斯坏话。而信奉“对话总比打仗好”的伯恩斯,也在2016年和2020年两次美国大选中鼎力支持特朗普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同伯恩斯相识、共事三十余年的美国外交人员协会主席鲁宾表示,外向的伯恩斯并非好好先生,而是性格强硬的人。
这种强硬但善于对话的性格,使得伯恩斯虽关注气候变化等涉及地球长远利益的问题,但仍坚持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考虑外交问题。
比如,他虽相信外交胜过冲突,但2003年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虽然他后来承认伊拉克战争是个“相当严重的错误”,但又在驻北约大使任上说服北约参与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宜。
再如,尽管他深知北约在冷战结束时对苏联和俄罗斯表示不东扩的“君子协议”,但北约在他任大使期间大幅东扩,吸纳了7个新成员。
更不必说,在从国务院离职后、进入哈佛大学前,他还曾为科恩集团工作,这是一个为武器制造商提供咨询和游说的机构,由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创立。
前景:两党青睐 挑战巨大
在美国外交界,伯恩斯并非以“中国通”闻名,但是两党对他印象都不差,而他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见解与拜登政府多有相似。
2019年他在一次对话会上说,“没有中美合作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还有人口贩卖、跨国贩毒、大流行病……不能简单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是未来半个世纪对美国最重要的国家,甚至未来100年内全球事务都由美中主导。”
但在获得驻华大使提名后他表示,将致力于“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以及在两国关系关键时刻面临的其他困难和复杂挑战”。
美国有分析认为,拜登此时提名伯恩斯出任驻华大使,可能是向中国发出的积极信号,表明拜登正在认真对待两国之间的互动。也有分析人士称,在对中国周边的日韩印澳等盟国以及东盟国家等进行访问和协调后,拜登政府已经完成对华外交的铺垫,提名驻华大使人选正当其时。
或许美国不愿指出的一点是,拜登政府应对阿富汗局势的失策,已经严重动摇了盟国对拜登“价值观外交”和“美国回来了”的信心。为避免阿富汗问题完全沦落至不可收场的地步,美国需要与中国加强协调。
拜登政府在对华关系上试图进行有选择的竞争与合作,但正如中国正告的那样,美国不能一方面处心积虑遏制打压中国,另一方面又指望中国支持配合。如果拜登政府一意孤行,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的确不好当。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