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整个展览空间就是一件作品 老将落泪  老帅坐镇 繁花  落在观众心里
第7版:文体汇/动态 2021-08-22
第一季月底封箱 第二季年底上演

繁花 落在观众心里

《繁花》剧照

改编自金宇澄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舞台剧《繁花》(第一季)正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热演。这部曾获得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等诸多业内奖项的作品,将于本月29日完成第一季的封箱演出。紧随其后,已完成剧本创作的《繁花》(第二季)将于今年底上演。

不同年龄的上海人看《繁花》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无一例外,都会被剧中亲切而久违的乡音所感动。为真实呈现上海生活的质感,也为更好地用沪语表演,剧组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只有李李的“身份”特殊,不需要会上海话的,但她为了呈现一个已在上海浸润多年的餐厅女老板的形象,也学了一些上海话,在表演中体现出与上海人的熟络感。导演马俊丰说:“其实我们这个戏并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在舞台上寻找一个上海的质感。”

《繁花》之所以能“落”到观众心里,贴近上海格调的“氛围感”是关键。主基调是一种生活化的散漫,少见传统里的高潮,每当情绪被吊起,无论欢喜或忧愁、惆怅或感伤都会在触点时戛然而止,徒留一声叹息。像“汪小姐”那样“心急火燎”的是罕见,多数都是“阿宝”式的“声东击西”或是沪生般的“欲语还休”,他们“以自嘲回避剖露真心”,看似“黏滞疙瘩”的温吞水个性实则是不愿直面的“自我保护”。

记忆流也勾起中老年观众的往昔记忆。作品从场景、道具、服化等全方位展现两个时间维度——上世纪60-70年代与上世纪90年代两个时代的巨大区别。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上海人走在潮流尖端,以汪小姐爆炸头的扮相为代表,服装造型上参照上世纪90年代最时髦与外放的方式去设计,表达那个时代的五光十色。

尽管演员都来自上海,但主创包括马俊丰在内大多却并非土生土长上海人,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良久,带着移民眼光和当代视角来展现《繁花》中的上海怀旧感。

早在项目之初,《繁花》就计划要做成一部“舞台连续剧”,因为原著小说35万字的庞大体量,以及纷繁的故事和上百号人物,实在不是几小时的舞台剧可以完全容纳。在第一季封箱之时,《繁花》的第二季也即将开排。第二季的主创阵容基本延续了第一季的人马。依旧由温方伊编剧,马俊丰执导。9月份进入创排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上演。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