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翔
昨天,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公布10条工作措施,包括取消各类艺人排行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严禁呈现互撕信息、清理违规群组版块、不得诱导粉丝消费、强化节目设置管理、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可谓大刀阔斧、力度空前。
管好平台票
“你一票我一票,某某明天就出道;你不投我不投,某某何时能出头!”曾经,这样的口号在“饭圈”流传着。与一般粉丝不同,沉迷在“饭圈文化”中的粉丝以为,“炒”得越凶,“人气”越高。对于偶像,他们更愿意为之花金钱与精力,并且联合“粉头”“应援会”在各大网络平台制造大量的“玩法”。
在社交媒体上,总是会看到“饭圈”引发的网络暴力、相互攻讦、人肉搜索、数据造假等乱象,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自家偶像的负面信息,粉丝有组织地进行辩解洗白,甚至有各种“跟帖方案”;一旦发现有人对自己偶像表达“不友好”意见,立刻组织“围攻”……这种乌烟瘴气甚至蔓延到现实生活中来,某位艺人过生日,公交车、广告栏、公共大屏,甚至楼宇玻璃幕墙,都能看到粉丝花钱送上的生日祝福。对未成年人来说,各种各样的集资应援与花钱打投,让他们形成了畸形的消费观,当然“饭圈”的文化氛围更对他们三观塑造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这样畸形的“饭圈文化”,自然会让某些艺人觉得,与其劳心劳力努力搞艺术,还不如动用资本的力量维护好“饭圈”来得轻松。这也在“饭圈”中滋生出“五官带着三观跑”的歪风邪气,更为“非法集资”“流量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滋生温床。最近,曾经的“顶流”“一线”有的锒铛入狱,有的人设崩塌,有的宣布退出娱乐圈……人们才认清,“饭圈”造就的偶像原来如此不堪。
纵观此次网信办的10条整治措施,每一条都触碰到问题的根本。比如让各种明星榜单在平台上消失,粉丝的疯狂打投,以及由此引发的数据攀比、数据造假,自然也就会消失。再比如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避免受不良“饭圈”习气的荼毒。当然,10条整治措施也表示,好的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排行可以保留,但不得出现明星艺人姓名等个人标识。
关掉营销号
其实,不只是“顶流”的粉丝群容易出现问题,就是一些选秀节目中的新人,其背后也存在着畸形的“饭圈”文化。曾经,一个女孩子喜欢上了某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团成员,并加入了粉丝群,偶像出道前,群里有几个“粉头”劝大家每天捐10元,给偶像打投。常用的话术是“我们家名次被打压了”或者给粉丝“画饼”称有内部消息,“要有新歌了”,直到他们愿意掏钱。女孩说“看着她从素人到明星,会给人一种错觉,偶像是我们捧出来的。”但她毕竟是学生,没有财力持续参与应援集资,后来被“粉头”踢出了群。据说,在粉丝内部也设置了竞争性的榜单,购买最多的粉丝部落会登上热度榜。
相较于位于“饭圈”底端的粉丝,对背后这些“操盘手”的整治更应是重点,而除了“粉头”之外,营销号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长期以来,一些营销号通过抄袭搬运内容、引战带节奏、造谣揭隐私等不断在“饭圈”煽风点火,回顾一些涉及谩骂互撕的“饭圈”事件可以看到,虽然冲锋在前的是粉丝,引爆“战争”的却是拥有平台背景的营销号。据透露,粉丝间吵得越激烈,给营销号带来的阅读量越多,平台也就获得更多利益。而这些营销号却在每次事件过后都能“巧妙隐身”,背后少不了平台的纵容,营销号为平台带来了流量,靠“热度”供养的平台产业链,为“饭圈”乱象推波助澜,甚至发起“饭圈财”。
针对这些无良营销号,作为平台方,微博已经表示,一边严格落实10条整治措施,接下来也将推出娱乐营销号违规行为处置细则,对发布造谣传谣、宣扬抵制、低俗八卦等内容的营销号进行组合拳式的处罚。同时,要求名称中含有“鹅组”“八组”“兔区”等隐喻词汇的内容号,两周内限期改名,未改名的将做禁言处罚直到整改完成。
重拳出击“饭圈”乱象,流量有望重新回归到关注优秀作品本身,关注艺人正能量闪光点,关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