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大事》剧照
看着看着就晓得哪能分垃圾了,笑着笑着就报名参加志愿者了……堪称舞台版“垃圾分类指南”的滑稽戏《头等大事》自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52场,覆盖上海多个社区。在奉贤、金山等城郊地区,《头等大事》将垃圾分类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讲给居民听,让这一生活理念成为老百姓日常。
昨天,自该剧主创及主演、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处获悉,根据《头等大事》改编的垃圾分类主题连环画第二册将出版,而与垃圾分类相关、以王汝刚剧中形象打造的文创小茶缸也已全面上架。王汝刚坦言:“滑稽戏《头等大事》的演出目标是100场,将鲜活生动的滑稽段子和表演,用连环画记录下来,能让垃圾分类的生活理念更深入人心。”
灵魂拷问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第一天,由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创排的滑稽戏《头等大事》在上海市委党校礼堂同步上演。充分发挥本土滑稽戏说学做唱的特点,作品用一连串搞笑的段子和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向每个观众发出“灵魂拷问”——“侬是撒垃圾?”
相比如今一些滑稽戏有小品化趋势,注重说和做,却忽略唱,《头等大事》注入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戏曲唱段,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滑稽戏“唱”的魅力。剧中饰演“单亲妈妈”的曾懿,就在“叹苦经”时用了一段越剧戚派的唱腔。此外,你在《头等大事》中还能听到沪剧,以及“无锡景”“银绞丝”“苏滩”等滑稽戏常用曲调,展现的是浓浓江南文化风情。
达娃卓玛是藏族人,自上戏毕业后她考入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表演专业的她改行滑稽戏,从零学起。达娃说:“我爱上海,想要融入这座城市。而倾听上海的声音,没有比滑稽剧团更好的学习环境了。”
轻装简行
用滑稽戏来推广和宣传垃圾分类,很多枯燥难记的分类规则被好笑的段子、好听的唱段“分解”,让观众通俗易懂又方便记忆。王汝刚说:“我们在奉贤演出时,好多社区居民争相来捧场,并不是笑笑就算了,居委会干部告诉我们,很多原来很难做通工作的‘困难户’,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帮着居委街道一起实施推广垃圾分类。”
据悉,两年来滑稽戏《头等大事》“轻装简行”走遍上海各个角落,累计演出52场,深入基层和社区,尤其着力于奉贤、金山等城郊地区。这部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的作品,以滑稽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曲艺形式传递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这一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如今,王汝刚的“头等大事”就是排定《头等大事》之后的演出档期。“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两年多,这一生活方式已然从时尚变为习惯,只是在不同的社区,垃圾分类实行的力度参差不齐。坚持演出《头等大事》,就是要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家家户户,360度无死角‘护卫’这座城市。”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