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地块旧改项目昨天进行了第一轮征询计票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中华路地块一街之隔就是高楼大厦
在1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63年后,63岁的杨和祥等到了房屋征收的喜讯。
昨日午后,燠热的空气中仿佛绞得出水来。老杨却端了一个小板凳,坐在中华路67弄46号家门口的太阳下,静静地抽烟。看似悠闲的他,心里并不平静。他在等一个消息。
下午2时半刚过,距老杨家数百米外的人民路19号旧改征收基地104会议室里,突然爆出一阵欢呼与掌声。经计票,中华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一轮意愿征询结果出炉。
当中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秀华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在“同意率”那一栏中写下“99.54%”的统计结果时,很多到场见证这一刻的居民感慨万分。
黄浦区小东门街道中华路地块,东至中华路,西至聚奎街,南至复兴东路,北至陆家宅路,以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为主,不少私房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像老杨一样,很多人在里面住了一辈子,几十年来,大家天天盼旧改,望眼欲穿。
“我要发朋友圈,给他们看看!”昨天,踮着脚用手机隔窗拍下征询高比例通过后热闹的一幕,61岁的路阿姨有些“傲娇”。
“他们都说我这辈子等不到了,我就要给他们看看,今朝我等到了!”路阿姨说,她嫁到这里30多年,等动迁也等了30多年,成了亲戚朋友口中的“笑话”。今天,她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消息传来,杨和祥和妻子赵莉芳也松了一口气。“知道肯定会通过,但没到那一刻,心里总还是不踏实。”
59岁的赵莉芳,故事和路阿姨差不多。“当初嫁过来,婆婆说家里虽小,忍一忍3年内肯定动迁,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0多年,女儿都出嫁了。”赵莉芳说,这些年,动迁的消息传了一次又一次,户口冻结又解冻也是一次又一次。“到后来,大家都灰心了。谁也没想到,这次好消息来得这么快,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一天,盼了太久了!”
走进老杨11平方米的家,进门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狭长通道,里面是四四方方的一个单间。低矮的天花板让人压抑,房里一张床、一个写字台、一个大橱,再也放不下别的家具。来客了,只能让人坐在床上。
“只能放下一尺的床。女儿大了,就换了一张高低床,她睡上面,我们睡下面,一直到她嫁出去。因为床太高挡着窗户,为了透气,就在另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小窗,也就比一本书大一点。”说起这些年来的辛酸,赵莉芳忍不住埋怨丈夫,“当初真是眼乌珠戳瞎了,铁了心要嫁给你。”话虽如此,语调中听得出欢快,老杨更是笑得有些得意。
像老杨家这样的住房条件,中华路地块里有不少。房屋逼仄破旧,弄堂狭窄幽深,环境脏乱复杂……稍微有点办法的居民,都把房子租掉,自己搬出去,剩下的“原住民”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拎马桶。”蒋秀华来这里当居民区书记不久,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弄堂里的窨井盖特别容易碎。“前前后后修了十多次,每次修好,没多久就又坏了。”蒋秀华觉得奇怪,偷偷观察才发现,窨井盖竟然是被人硬生生敲坏的。“每天倒马桶太远,很多人故意敲碎窨井盖,就是为了方便把粪水倒在下水道里。”
下水道不是污水管,乱倒马桶的结果就是臭气熏天。“尤其是夏天,简直是臭不可闻。”同样在中华路67弄长大的王祥康老人今年78岁,妻子陈美娟比他小5岁,老夫妻俩退休前都是老师,也都是老党员,对社区事特别热心。对于王祥康来说,比乱倒马桶更令他担忧的,是弄堂里无处不在的电动车。
“已经烧了好几把火了。那些租房的人也不容易,电动车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但消防隐患真的让人害怕。”正因如此,一轮征询高比例通过的消息,让王祥康特别开心。
“之前电视台《梦想改造家》栏目说要帮我们改造屋子,我们拒绝了。”老王说,房子要征收了,没必要再折腾。
王祥康家是两室户,因为层高比较高,还隔出了一间阁楼。78年来,他在这间房里长大成人,看着5个兄弟姐妹一个个搬出去,迁居各处。后来,他又在这里娶妻生子,送别父母。
“每天,推开老虎窗,就看到隔壁的高楼大厦。”中华路地块一街之隔,就是BFC外滩金融中心。一边是繁华耀眼,一边是老房简屋。现实的落差,总让人感到心情低落。“感谢党和政府,这辈子总算赶上了‘末班车’。”这是老王夫妻的想法,也是不少老人共同的感受。
中华路地块涉及近1300个权证。因为疫情防控,昨天,只有少数居民代表到现场投票,大多数人事先已经委托居委干部帮忙。
虽然现场不算火爆,但却十分温馨,老街坊们聚在一起说着未来的告别,都有些依依不舍,还有人听说二轮征询签约年底就要结束,都商量着留在老房里过个年。
高比例通过一轮征询后,下一步,黄浦区相关部门,区第三、第四征收事务所,小东门街道将全力为居民做好沟通服务,为接下去的二轮征询奠定基础。
本报记者 潘高峰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