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剧照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借黑暗中的微光,看灵魂在舞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舞剧《记忆深处》于前昨两晚在大宁剧院上演并开启全国巡演序幕。启动仪式上,主创团队用400余支蜡烛拼成“0903”字样,致敬英烈、寄托哀思。
编剧、总导演佟睿睿说:“舞剧力图还原南京大屠杀全貌,从亲历者的日记、采访中窥视这段历史,让他们互为旁证,对人物塑造及群体灵魂力求最本真的表达。”
舞剧《记忆深处》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真相的角度切入,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始终,引出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中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等真实亲历者的那段回忆。
《记忆深处》选取屠杀、见证、忏悔、否认等关键词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印证的篇章,环环相扣。舞剧的每个篇章都是一场对话,既是与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
佟睿睿说:“是所有亲历者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才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遗忘的集体记忆,漫延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每个角色的视线和初衷虽然不同,但最后都共指同一个真相:以和平的名义,用这部作品,祭奠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伤痛。”
艺术总监柯军说:“看完《记忆深处》,让我久久不能言语,只觉眼中盛满泪水。这份苦难太过沉重,沉重到让人无法面对又难以忘却,它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中。”文学顾问罗怀臻说:“我至今都不敢凝视《记忆深处》这张淌着泪的海报,那泪水承载的是难以描述的苦难。我觉得我只要看一眼,心中的悲伤就会涌出眼底。”
《记忆深处》严格以史料为基础和对照,结合纪录性和艺术性,以新的思路和手法进行创作和呈现。除保留少量必要的叙事性外,舞蹈的编排聚焦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人性的复杂心理,那些可敬的、虔诚的、勇敢的、诚实的、执着的,当然还有可憎的,指向记忆深处不可忘却的部分,呈现出这部舞剧直抵人心的不同力量。
虽然是在讲述一段史实,但编舞以当代的视角切入,打造具有现代审美的舞台质感,用直接有力的舞蹈语汇捕捉人物情感的爆发点和心理矛盾的敏感处。有舞评这样形容:“大开大合的灵魂之舞具有强烈的雕塑性,主要人物语汇张力顿挫,细致入微,既表达了多层次的情感,又给每个人物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
上海站落幕后,《记忆深处》还将去往佛山、广州、厦门等6个城市演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