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他们创造了“上海速度”,体现了“上海温度”
第4/5版:要闻 2021-09-11
基层抗疫“第一岗”:日常工作辛勤值守,紧急关头主动担当

他们创造了“上海速度”,体现了“上海温度”

浦东新区祝桥镇祝和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燕功

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总经理曹流

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

上海港引航站主任薛一东

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斌

上海市公安局民警谢晓锋

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

川沙中学南校校长黄晓峰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正宝

在封闭小区和居民志愿者并肩战斗

马燕功 摸索出核酸检测“三步法”

浦东新区祝桥镇祝和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燕功的微信名是“马到成功”,这和她现在的心情颇为吻合。8月21日,祝桥镇祝和苑北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2864名居民开始了为期14天的封闭管理,于9月4日零时解封。

“如果说浦东机场守护的是‘东大门’,我们则是守护‘东大门’的‘小区门’。”马燕功表示,祝和苑居民区是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配套动迁安置小区,现有常住人口2750户、8000多人,其中667人在浦东机场工作。

在小区封闭的第二天,祝和苑北区就成立了3个临时党支部,共有在职党员志愿者33人,还有党员干部甘做逆行者,主动进入小区工作。同时,社区积极招募239名党员、团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防控工作。

“过去在我印象中,年轻人相对没那么能吃苦,这次封闭小区管理,刷新了我对他们的印象。”有一对“90后”志愿者伉俪携手战“疫”,他们是祝桥社区党群办的“90后”社工朱倩琳和丈夫黄晓峰。妻子在数据比对组,要和时间赛跑,第一时间协助做流调,常常连夜工作直到凌晨。丈夫则承担了最“重”的任务,分在了快递组,24小时轮流值班,不管是新鲜蔬菜、还是整箱矿泉水,都要随时为居民们送货上门。为了全身心投入,他们将18个月大的女儿交给老人照看,主动到居委请缨担任志愿者,成为大家称赞的“最美夫妻档”。

小区虽然封闭了,但为了同一个目标,原本陌生的邻居们很快熟稔起来共克时艰。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小区顺利完成4次核酸检测,累计采样10987人次。由于摸索出了一套核酸检测“三步法”秘诀,将核酸检测时间从第一次的近8小时压缩到最后一次的1.5小时。

因为小区封闭,马燕功错过了陪伴儿子从大学校园走上社会的重要日子,她不遗憾,“14天中一幕幕抗疫者的剪影,或紧张严肃,或朴素扎实,或温暖感动,他们融汇在一起,让我们终于迎来了解封的那一刻!”

首席记者 宋宁华

555天24小时待命随时上岗

顾星 确保重点筛查人员一个不漏

“555天了。”回顾防疫转运工作,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不假思索地蹦出这个数字。自去年3月5日“外防输入”至今,转运组共组织20批志愿者,这群来自公安、医疗、机关单位等各个条线的“大白”,担负起松江区的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

顾星告诉记者,转运组在浦东机场T1、T2航站楼24小时驻点值守,根据航班情况完成人员登记接待工作,由车辆组接回松江,严格落实“14+7”政策。“目前,我们每天转运的人数约在20-40人之间。”

区内的应急转运也由顾星等人负责。8月18日,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当天晚上转运人数比较多,松江隔离房间数不够,在市里与外区的支持下,我们跨区转运。”按照事不过夜的要求,等数百人转运完毕时,已是次日凌晨4时。早晨6时,他将每个人的落实情况汇总整理成表,确保重点筛查人员都一个不漏。当天,和转运组一样,医疗疾控、社区工作者都迅速行动起来,让顾星真切感受到精准防控的力量:“就像一张大网,网底的社区干部,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的车辆分到街镇,实现点对点转运,全区乃至全市都是一盘棋。”

记得去年国外疫情严峻的时刻,留学生们往往全副武装,做足防护,一路上2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回到上海。有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到达浦东机场时已经又饿又渴。“当时我们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100多人,也顾不上吃饭,他就把自己的工作餐留给学生吃。”顾星回忆说。

现在的顾星已经适应了“随时上班”的状态,负责转运工作的同时,原本在松江区卫健委人力资源科的工作也不耽误。“转运组能做到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点开展应急转运工作,在应急任务中发挥了‘尖刀班’的作用。”顾星自豪地说。555天,无数动人点滴,源于基层普通工作者的付出,也彰显了外防输入的决心。

本报记者 杨洁

20年党龄医生带头坚守一线

王斌 优化流程守好发热门诊岗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持久战中,发热门诊毫无疑问是战“疫”最前线。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斌对此深有感触。

王斌介绍,疫情暴发初期,在杨浦区委区政府抗疫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平疫结合要求,迅速完成了杨浦区中心医院总院发热门诊及其传染病分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达标改造建设工作,第一时间落实24小时接诊服务并开展核酸检测,落实发热患者全流程闭环管理。发热门诊严格落实“三区二通道”“六不出门(挂号收费、检验、检查、取药、治疗、留观)”要求,积极发挥“首诊负责”的“监测哨”作用。发热门诊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流程,严格做到“两个必检”,即患者进入发热门诊第一时间进行核酸采样送检,患者离开发热门诊必须检查本人本次在本发热门诊的核酸检测报告。

自2020年3月至今,作为杨浦区内唯一留验点的杨浦区中心医院传染病分院,已收治600多名入境人士入院,其中100多人核酸检测阳性。为了严防院感,隔离病房全部单人单间,实施严格的感控和消毒隔离措施。

王斌还记得,去年8月9日,杨浦区中心医院迎来了第一位“特殊”的入境患者:男性,61岁,在夏威夷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通气、帕金森病及骶尾部巨大压疮等多种疾病。医院第一时间紧急组建了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伤口护理等学科诊疗团队,在隔离条件下成功救治患者。

王斌党龄超过20年,去年疫情暴发之初,年过半百的他就带头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坚守工作岗位,“每一天都绷紧了神经”。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感染科医务人员,王斌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如既往做好疫情防控、精准感控,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同时还要坚决守住“院内感染零发生、医务人员零感染”两个底线,坚决筑牢医疗机构防控阵地。

首席记者 左妍

守好上海城市安全“入城口”

张澍 制定口岸管理“三个闭环”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坚持口岸联防联控、坚持做好内部防护,是海关和边检、民航等中央在沪单位,地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筑牢上海空港口岸疫情防控防线的重要经验。”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回顾一年半来的抗疫经历。

张澍介绍,疫情前,上海海关就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展信息搜集,针对性开展打击走私工作。疫情发生后,这套方法被运用到疫情防控中,海关及时获取境外高风险人员情报,构建疫情防控甄别模型,多维度交叉开展风险研判。

在抗疫初期,关员工作强度高。最长的一次,张澍防护服一穿就是8个小时。随着疫情防控向纵深发展,海关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手段,自主研发了自主申报机、多功能分流机、远程验核机等,实现了100%电子申报和无接触验核。大约90%的旅客可通过自动验核,直接进入核酸检测环节,实现了精准快速分流。对亮黄/红灯的高风险人员,关员通过远程验核机进行人工验核。对确认为高风险的人员,再由现场关员开展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这样的工作模式,大大缩减了关员们穿防护服的时间,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安全与便利的统一。

在疫情防控初期,海关和众多口岸单位、地方疾控部门以及地方各区政府共同创设了“口岸大流程”,逐步形成口岸通关、入境人员转运、隔离管理“三个工作闭环”。这个大流程一直作为通关模式沿用至今。从口岸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按照清晰的责任链条,逐环交棒、接续发力,完整搭建了从国门到家门的管控闭环。

从去年3月起,上海海关就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指导组,“各级督导检查机制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对待我们,现在,大家都以最高最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安全防护工作就是一失万无!”张澍说。

本报记者 郭剑烽

不到一个月完成自建集中居住点建设及入住

曹流“机场速度”也是“上海速度”

曹流是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总经理,今年8月起兼任浦东机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办公室主任。疫情发生以来,曹流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防疫和旅客、机组服务第一线。

为进一步做好机场高风险工作人员管控,防止疫情风险流入社会,浦东机场在自去年11月开始的冷链操作、机组保障高风险人员实施集中居住管理的基础上,整理出19家单位4400余名高风险岗位人员纳管名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机场一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建设,成为全国第一家完成自建集中居住点建设及入住使用的机场;协调联系36家集中居住酒店,在8月27日实现所有高风险人员的“应住尽住”。

曹流至今对去年5月2日阿联酋航空EK302航班的保障过程印象深刻,那是一架包机。航班上有273名旅客,全部都是我国海外侨民,根据航班计划,飞机在浦东机场停留不能超过2小时。浦东机场早早准备了最优的飞机滑行路线和保障方案,并完成了桌面演练,最终,浦东机场以旅客39分钟全部下机、105分钟完成保障的速度,创造了疫情防控航班保障纪录。阿航工作人员惊呼“奇迹”。“这是机场速度,更是上海速度”曹流说。

除了“上海速度”,还有“上海温度”。EK302航班上一名孕妇有先兆流产症状,机场调配升降平台和专用车辆,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医院;为了服务脑瘫儿童和残疾人,提前备足了轮椅;为了方便与聋哑旅客沟通,还专门请了手语老师……

防疫至今,浦东机场共保障国际进出港航班8.4万架次,转运隔离境外旅客66万人次,货邮吞吐640余万吨。曹流说:“我们将在防疫工作中,持之以恒地以最严格的主体责任、最严格的管理标准、最严格的督查、最有效的统筹,构筑起更为坚固的抗疫防线,全力以赴守卫好国门、守护好城市。”

本报记者 金志刚

“全副武装”执行港口引领任务

薛一东“因船施策”严守水上国门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过去一年,上海港却屡创吞吐量新高、连续第十一年取得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今年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破单月纪录。在上海港引航站主任薛一东看来,上海港引航站的引航员们更是身处一线中的一线,用实际行动扎紧港口闭环,守住“入城口”。

薛一东介绍,疫情暴发后,一线引航员坚持“全副武装”执行引领任务。6小时左右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夏天全身湿透、冬天寒风刺骨是工作常态。在外轮发生疑似或确诊病例时,上海港引航站严格贯彻相关防疫要求,第一时间落实“人员隔离”等相关措施,有效确保人员零感染。同时,引航员中层干部纷纷带头,驰援引航一线工作,助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8月以来,上海港引航站迅速启动集中封闭管理(引航专班)。“专班”采用16(X)+7+7模式,即封闭工作16天,然后7天集中隔离加7天居家健康监测。这种模式也导致了人员紧缺,引航能力下降至75%左右。当下海运需求火爆,引航员们义无反顾奔赴港口抗疫最前线,有120余名引航员主动请缨加入“专班突击队”,“早进班、晚出班”驰援一线。

既要严守水上国门第一关,又要追求效率。去年以来,上海港还相继打赢了“霸王级”寒潮“阻击战”、罕见大雾过后疏港“突击战”、持续高温“攻坚战”,并通过套泊作业、顺流离泊作业等引航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集装箱班轮准班率和码头运营率。上海港引航站坚持“因船施策”,总结提炼引航船登轮“测登喷洗”四步法并严格执行。同时,团队引航,确保防疫物资运送和分发工作“零延误”,并对引航员提供“专员、专车”接送服务。引航站还通过对套泊作业、顺流离泊作业等引航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集装箱班轮准班率和码头运营率,努力将疫情防控对生产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报记者 任天宝

构筑疫情防控“数据屏障”

谢晓锋 构建了60多个涉疫模型集

“仅今年8月以来,我们就先后完成了浦东机场、松江中心医院、静安昆仑宾馆等12名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流调工作。”今年43岁的谢晓锋,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他的工作,是与数据打交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抽丝剥茧,为流调溯源和密接排查提供快速、精准的数据支撑。

“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都是跑赢疫情的关键。”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数据部门的省级公安,上海市公安局依托“两张网”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公安与疾控、卫健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信息通报无缝对接,为大数据排查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数据源,也为数据流调工作夯实了基础。

今年8月2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此前一个夜晚,数据流调已先行展开。从获悉疑似报告开始,谢晓锋和同事就与疾控、卫健等部门即时联动,第一时间展开数据流调:涉疫相关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算力强大的系统里,经过一个个精密编制的数据模型的运算和梳理,再由人工多重筛选,确诊病例的居住地、轨迹,及密接人员的相关信息,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谢晓锋说,市卫健、疾控、药监、通管、大数据中心、机场集团、海关、边检等单位的数据支撑与协作,为数据排查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数据源。而在市局内部,也建立了职责明晰、分工协作的流行病学调查运作机制。

“目前,我们构建了超过60个涉疫模型集,基本满足了当前全市疫情防控的数据排查需求。”为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准排查水平,谢晓锋和同事们还围绕数据汇聚和研判分析能力,组织了流调模拟训练83次,实战练兵25次,有效提升了各参战部门工作效能。

回顾580多天的疫情防控工作,谢晓锋度过了“记不清有多少个”的通宵夜。“我们建立了7×24小时备勤响应机制,很多同事都主动放弃休息、连续加班,以保证各项涉疫大数据排查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本报记者 杨洁 潘高峰

编织起一张校园防疫安全网

黄晓峰 用“四个一”传递教育温度

紧邻浦东国际机场的川沙中学南校,一直处于抗疫最前沿,防控责任重、防控压力大。但是,学校始终严格抓落实,多措并举周密部署压实责任,编织起一张安全防控网。

川沙中学南校校长黄晓峰说:“首先是管好门。我们严格落实每日进校体温测量和进出校门的保卫工作,做到三个‘百分百’,即外来进校人员做到百分百问询、百分百测温、百分百登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强化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其次是看好人。我们周密稳妥组织师生安全返校,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开学条件标准、严格检查验收程序、严格‘一人一档’。疫情防控责任压实到部门、班级,抓实到班主任,落实到‘神经末梢’和‘最后一米’。第三是用好物。学校备足、备齐防疫物资,在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均安装了自动感应手部喷雾消毒器,每个教室安装了挂壁式医用级空气消毒机,放学后半小时进行消毒,为全校3700余名师生员工牢牢筑起安全之门。”

刚刚过去的8月,川沙新镇有两个小区相继被列为中风险小区,这两个小区均为川中南校招生对口的小区。黄晓峰校长介绍,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快速行动,用“四个一”传递教育温度。

一封暖心的慰问书信,传递爱心。学校通过也被隔离在小区内的三位教师,一家家上门,为每一位居家隔离的孩子送上充满暖意的慰问信。

一捆提前发放的新教材,送去安心。为了让暂时隔离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开学的氛围。

一份学校的教学规定,确保放心。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进度与孩子们在家观看空中课堂完全保持一致,老师在线和学生实时沟通。

一次老师的视频通话,带来暖心。班主任老师每天至少一次与孩子进行电话或视频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情况。

首席记者 王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