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瑾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十六年来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以童音讲党史,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首席记者 陆梓华
30多年前,淮海路附近一间小学教室里,由于父母下班晚,每天,有一个小女孩都是全班最后一个回家的人。班主任陈佩玉老师就一直陪着她做作业,聊天,直到华灯初上,把她交到父母手中。陈老师的身影瘦瘦小小,却给一个6岁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安全感。于是,梦想的种子在女孩心间种下——将来,我也想做一名像陈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很多年过去了,女孩真的如愿做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又当了校长。家长们叫她“秒回”校长——不仅手机几乎24小时开机,方便联络,即便去外地出差,也会努力订当晚机票“秒回”上海,只为第二天一早又可以在学校迎孩子们上学;孩子们叫她“云朵妈妈”,每个孩子毕业了,都会收到一张印有她微信号的卡片,她告诉孩子们:“无论你们到哪里,无论你们遇到什么,伙伴在,老师在,云朵校长在,让我们彼此留存联系方式,快乐时分享,难过时分担,思念时相聚见面,无法见面时云端团聚……小云朵们,加油!”
这位永远都“在”的“云朵妈妈”,便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她的评语,比孩子的作文还长
“云朵”,是吴蓉瑾的微信名。她爱云,朋友们就经常拍下各地云卷云舒的美景,发送给她。她的办公桌旁,摆着一溜高矮胖瘦的3D打印“云朵宝宝”(见左下图)。她说,每朵云都不一样,但都是她的宝。
她喜欢当一名语文老师,即便现在同时兼任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校长,需要黄浦、嘉定两头跑,每个月,她仍会坚持批阅一个年级数百份作文。她说,这既是为了把好教育教学质量关,更是为了时刻知道,她的“小云朵”们,究竟有哪些喜怒哀乐。
她不仅夸赞“小白云”的轻盈美丽;更会在“小乌云”低垂欲雨时提醒他——别忘了,你镶着金边,你的背后藏着一道光。
她的办公室抽屉里,藏着一叠作业本。那是孩子们留给她作纪念的随笔,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晴雨表”。吴蓉瑾希望孩子们真实记录下自己的心理状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像一份特别的天气预报,“快乐像晴天,烦恼雨绵绵,小秘密就像太阳躲云间”。
于是,本子上留下了吴蓉瑾具体的写作指导——“揪”错别字,圈画好词好句,耐心地示范写作,一点点教孩子们如何把句子说得更通顺,让表达更细致,用词更精准。孩子们更期待的,则是吴老师聊天式的“笔谈”,以及毫不吝啬的彩色贴纸。
吴老师用红笔写就的评语,时常比孩子用铅笔写就的文字还长。“宝宝”“我的××(孩子的小名)”是最常见的称呼。
有孩子告诉吴老师:“我终于参加三模小组活动,心里太高兴了。”
吴老师鼓励孩子:“你能参加三模,要好好学哦,我还希望你去参加比赛呢!不过小戎戎的胆子要大一点,就像今天课上的发言,你说得多好呀!只是声音太轻。胆子大一点,记住,有我呢!”
有孩子告诉吴老师:“今天到医院去开刀,心里特别紧张,后来看到女医生特别和气,我就放心了。开完刀后,照镜子发现下面有三条黑线,是缝的针,好痛啊!”
她毫不吝啬自己的心疼:“宝宝为什么要开刀,是因为鼻子底下有颗小痣吗?很痛吗?看你这么写,吴老师的心都疼了。别吃酱油的东西,不要激烈运动,少出汗。”
有孩子做作业累了吐槽:“今天的作业真多,真累。”
吴老师关切地询问:“宝宝病好了吗?你几天没来,看着你空空的座位,老师真有点想你了。那个坐在后排的,很认真听课的小男生怎么没来?病全好了吗?还要注意休息哦!如果作业多,可以以后再补,休息好才好!”听完孩子的抱怨,她又去做了调查,当晚的各科作业量是不是真的太多了,怎样去精简。
孩子们甚至愿意向吴老师“坦白”自己做的错事,换来的是吴老师的温柔言语:“尽管我的宝宝做了一件错事,但是你能够在晴雨表里把这件事告诉我,吴老师很欣慰,你的勇于认错让我十分欣赏。宝宝,可怕的不是无知,可怕的是虚假。因为一次的弄虚作假,可能带来永远的不信任,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希望你能记住这件事,别再犯了,好吗?”本子交回来的时候,孩子在一旁写下承诺:“吴老师,我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孩子们也不怕给吴老师挑刺。比如,一次,她的字潦草了一点,“话不长”乍一看有点像“活不长”,被孩子调皮地圈了出来。第二天,她认真订正,并赶紧认错:“是不是老师写得太潦草了,我写的是‘话’字,抱歉了!”孩子大笔一挥,回复:“没关系!”
“长大以后你才会发现,这样一个可以完全信赖、毫无保留分享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其实很难得,很珍贵。你会觉得是老师是在乎你的,亦师亦友。”如今正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攻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沈嘉昀说。
他记得,小学一次考试,他忍不住在桌下翻了语文书,被吴老师逮个正着。课堂上不动声色,给他留了面子,课后,吴老师单独找他到办公室严肃谈心。当时,小沈觉得,吴老师一定是练过“读心术”——那段时间,小沈受伤了一直忍着伤坚持上学,于是,吴蓉瑾没少在课上表扬他,“晴雨表”上,在给小沈妈妈的留言中,她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有时候我们怕批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现在才明白,太多的表扬有时也成了一种压力,因为一直在全班面前对小嘉昀的坚强表示赞赏,所以他也许觉得,考不好很尴尬……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根底是很好的,很正直的,他一定会改的。”
爱的校园,每个人都会被看见
她总是把学校称作“爱的校园”,从2004年起,针对孩子们不敢表达、不会表达、不愿表达的特点,老校长程华带着团队开始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2011年,年轻的吴蓉瑾接过接力棒,继续用情感为校园升温。
她带着团队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朋友不理睬我怎么办?”“考试前太紧张怎么办?”话题细碎,却戳中孩子们成长“痛点”。
最难触碰的生死话题,在吴蓉瑾的课堂上,也被认真地讨论过。那是8岁女孩萱萱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文字,“秋天来了,小雨点看见小树叶一天天枯萎下去,心里很难过,每天都在哭,小树叶用最后的力气安慰小雨点说,你不用担心,明年我会再回来的!”萱萱突发疾病,大年初二一整天,她和程校长在医院陪着萱萱度过生命中最后一个春节。孩子们为萱萱发起爱心义卖,给萱萱写信,沈嘉昀的信,吴蓉瑾至今仍保留着。那是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的续写,他告诉萱萱,自己的亲戚也得过这么严重的病,但是很乐观坚强,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化疗,现在仍然很快乐!
吴蓉瑾爱发朋友圈。
朋友圈中的吴蓉瑾,是“晒校狂人”。每天零点,她总是准时打卡,给当天过生日的教职员工送上祝福,除了老师,更包括每一位保安、保洁师傅。黄浦、嘉定两所学校200多人,一个不落。
朋友圈中的吴蓉瑾,是“技术达人”。她带领团队打造“云课堂”,率先在全市中小学中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云手表、云笔、云随行……酷炫的装备背后,有着她深入的思考——一切的科技,必须是有温度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便捷地读懂孩子,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朋友圈中的吴蓉瑾,还是“工作狂人”。她总是清晨7时多就到校,她说,从她做老师第一天起,就看到程华校长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微微欠身的样子,是“爱的角度”。于是,她也照着做,坚持着做。她总是深夜才离开办公室——她说,因为自己是文科出身,作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标杆校当家人,她只有努力补课,才能读懂数据背后的故事。离开学校前,她会发一张“爱的走廊”——在此之前,都可以去办公室找她聊天。孩子毕业后,遇上了青春期的烦恼,有些家长还爱来找她,吴蓉瑾有一个“条件”——无论爸爸妈妈在育儿问题上有多少纷争和矛盾,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请回忆当年恋爱时的甜蜜,牵手离开。新年时,她给全校留“家庭作业”,拍一张全家福。她坚信,夫妻之间的亲密沟通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满足,父母相爱是最好的礼物。
吴蓉瑾更希望,父母每天可以抽时间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给孩子一个爱的港湾。她记得,一次她请班上家长每个人给孩子一个拥抱。结果,一些父母告诉她,孩子竟然躲开了,眼神就像在说,平日里只会问我考得怎样的爸爸妈妈,今天是怎么了?“六一”时,她给全校的家长每家发一张“请假条”,替父母向单位请假——“他的童年里,有14个儿童节,去掉他牙牙学语、不太理解儿童节含义的,去掉他升入初中、可能没那么在意的,他最盼望的儿童节,可能只有几次……这是一张特殊的请假单,里面是孩子的期盼。卢湾一中心小学向您申请,让爸爸妈妈休息一天,或者能够按时回家吃饭,因为,六一儿童节,给他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有人揣测,她为了工作,是不是牺牲了陪伴家庭的时间,是个合格的妻子和妈妈吗?她一脸幸福地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她是一名警嫂,老公加班结束路过学校,两人也会牵手回家。工作再忙,她都一定会陪着儿子一起享受美食,再把他送回大学城。她说,父母努力的样子,孩子一直看着,学着。
她也坚信,做一名有幸福感的老师,才会将这种幸福感传递。
中共一大纪念馆前
长大的“小云朵”们回来了
刚刚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日前来了一个特别的“校友团”——无论是已长成一米九大个头的大学生,还是一笑就会露出豁牙的一年级萌娃,他们为自己曾经或现在拥有的一个身份骄傲——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
“云朵妈妈”召唤,孩子们毫不犹豫一起回家。“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成立于2005年,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除了中共一大会址,孩子们还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到周公馆、孙中山故居、韬奋纪念馆等黄浦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讲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开展讲解服务。16年过去了,参与讲解的孩子达到上千人,在普通话版的基础上,孩子们增加了沪语、英语、快板和连环画版本的讲解。
在一大会址做小讲解员的时候,13名代表开会的场景,正是男生吴一凡最爱驻足的地方。“作为中国的年轻人,必须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吴一凡说。如今,他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开始了专业钢琴学习。
吴蓉瑾始终认为,中国的孩子,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讲好中国的故事。每年新年,她和老师们通宵加班,为的是让孩子在“中国人过中国节”的游园会中,畅快感受中国戏曲、中华美食、中国文学的魅力。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记得那样一个画面——盛夏时节,一群小不点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开始了他们的首次讲解排练。老房子空调设施有限,孩子们很快汗流浃背。每个孩子讲着讲着,就不由自主会望向天井。原来,为了不打搅孩子们,吴蓉瑾一直站在日头下,告诉孩子们,放心讲,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