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星光
今年是笔者北京舞院毕业三十年,抚摸着毕业纪念册感慨万千……
1988年,一个天大的喜讯传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北京舞蹈学院函授部联合招生史论专业新生,瞬间改变了来自全国百余名舞蹈人的命运。其中,就有我一个上海知青、安徽幼儿师范的舞蹈教师。我们怀揣着梦想,牢记着初衷,背负着责任,叩响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大门。
我来了,我来了!
在外人看来,这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学习舞蹈史论,行吗?是的,我们中,或是年过花甲鬓发斑白、已成名多年;或是青春年华才走上舞蹈艰辛之路的青年;或是初为人母怀抱婴儿,但急需知识充电……我们不在乎人家怎么看,重要的是坚定信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人。
我们是舞蹈学业上的同行,也是人生旅途中的同行者,互相扶持继续前行!于是乎,在这三年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窗台上有你压腿练功的痕迹;池塘边垂柳下有她琅琅书声;小花园里你们在探讨论文;地下室,有他们挥汗如雨仍伏案继续创作的激情身影。看哪,窗外空地上,同学们正在毫无保留地交流各地舞蹈组合……大家如饥似渴虚心求教,绝不虚度大好光阴。因为,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时间了!
忘不了,课堂上仔细聆听教授讲课:初涉《芭蕾简史》《艺术概论》;复攻《形式逻辑》;探究《美学原理》《艺术哲学》;再通《中国舞蹈史纲》《民舞集成》;挥笔《论文》《写作》;欣赏《外国舞剧音乐》……
忘不了,舞蹈房里名师言传身教翩翩起舞,国标舞slow slow quick,身韵课提沉之训练,民族舞甩开膀子,走起。
忘不了,平日繁忙工作之余,还得抽空自学钻研史论教材,挑灯夜战完成作业。
坊间人常说,苦心人天不负,取经人终获正果。轻轻翻开纪念册,有院长吕艺生写的前言,“……三年的收成不错,这是苦苦耕耘的结果。重要的不在收成多少,重要的在于学得了耕种的方法。方法论的收获是受用终生的。”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今又如何?
苦尽甘来,我们撰写出一篇篇精彩论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舞蹈新人,创作出众多的舞蹈作品。上海的张同学编纂出《中华舞蹈志·上海卷》《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上海卷》等百余万字的资料;云南杨同学编辑出《舞蹈赏析教程》等三门课程共20多万字的教材。浙江的邵同学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安徽赵同学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开封曹同学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楷模奖;徐州唐同学以玉兰舞校为家成绩卓越。更多同学则在省市一级大型演出中担纲总策划总导演之职……
犹记得,1989年9月15日《舞蹈信息报》编者按:“接到古淑芳老师送来的一大摞函大学员的作文,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过去对舞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评论,大概可以休矣!”
我们不虚此行。
深深爱着你,我们的母校,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