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到木刻讲习所听课去“鲁迅小道”行走 一条弄堂小路上的“诗意” 铁路市场变身“高线公园” 将市民生活的社区变为艺术展场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09-26

一条弄堂小路上的“诗意”

走在烟火气十足的社区弄堂,抬脚撞见诗是什么感觉?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四平路1028弄的地面上,突然出现了发光的诗句,诗文很接地气,带着浓浓的怀旧情怀,承载着四平人、杨浦人乃至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居民们纷纷驻足,有的爸爸妈妈乘机教孩子学生字、背单词,有的一边读诗一边和周围的阿姨爷叔回忆“老底子的生活”,有的雅兴大发,在这条浪漫的“诗歌单行道”上与孩子手拉手跳起了舞蹈。这场弄堂与诗歌的邂逅,点亮了四平人的四平记忆。

四平路1028弄是一条从脏乱差弄堂脱胎换骨而来的网红社区,在这里,有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人士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中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正是这样的文化土壤,酝酿出这样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歌单行道”,成为杨浦区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一场社区先导活动。

其实,诗歌距离弄堂生活并不遥远,被光束写在地上的诗句,便来源于生活在这条弄堂里的10余名居民。他们中,既有同济大学的网红教授西比克,也有他的许多老熟人——热情的洗衣店老板夫妇,可爱的理发店爷叔,光着膀子的配锁师傅……他们对四平社区的体验和记忆,被写成了让路人都有共鸣的诗句:

“每周三次,从杨浦游泳池出来/顺着打虎山路回家/路边吃一个刚出锅的油墩子/那热得烫嘴的味道/构成我记忆中最重要的城市意象”;“四平街道曾经工厂林立/工农喷雾器厂、光明针织厂/电焊机厂、上海电表厂……/大多工厂现在都没有了/但是工人新村还在”;“打虎山路以前有一家米店/柜台很高,看不见人/小时候拿着布袋去打米/敲敲柜台,递上粮票/米就从一个铁皮管子哗哗流出来”;“社区有不同身份的人/每个角色都是社区的一个横切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独特的四平社区”……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