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泱
在欧洲游学多年,许多博物馆都成了我的打卡地。置身一座陌生城市,一旦进入当地博物馆,就会与这座城市发生联系与共鸣,感觉宛如相遇一位戴着面纱的女郎,她是身材曼妙,还是热情妩媚,在你踏入博物馆的一刹那,便有可能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或许我们因囿于时间,无法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于这座城市而言,我们毕竟只是匆匆过客,但那些心灵受到震撼的瞬间值得细细回味。
有次一时兴起,与好友去马德里周边小镇布伊特拉戈·德洛索亚。在暖暖阳光下无目的地漫步在这个不起眼的中世纪小镇,竟意外撞上一场“博物馆奇遇记”。路过小镇中心广场,蓦地发现一座建筑醒目地矗立在广场中央,走近一看,“毕加索博物馆”几个字着实有些出乎我意料,因为很难让人将眼前的小镇与现代艺术联系在一起,何况是毕加索博物馆。沿台阶走入地下陈列厅,发现其不仅别有洞天,而且背后另有故事。
且说毕加索有位朋友叫阿里亚斯,他也是毕加索的御用理发师。20世纪30年代,阿里亚斯为躲避弗朗哥专政,逃亡法国以理发为生。一日,毕加索踏入他的理发店,从此开启了两人长达30多年的友谊。回西班牙后,阿里亚斯不时去毕加索的画室为其理发修面。毕加索也毫不吝啬,将亲手制作的油画、陶艺品、烫画赠送给阿里亚斯。毕加索去世后,阿里亚斯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50多幅作品全部捐出,并在自己家乡建立了这座博物馆。馆中陈列了一个放理发工具的盒子,上面烙有毕加索亲手制作的《斗牛图》,曾有日本收藏家愿出高价收购,遭阿里亚斯婉拒。阿里亚斯在博物馆入口处墙上留言:“毕加索赠予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们一起生活、情感与友谊的结晶……”这座免费参观的博物馆珍藏着这位老人对大师的所有美好回忆。
大凡有深厚历史文化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国家,对博物馆都很重视。博物馆涵盖的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包括民众。一个杰出艺术家,人们都能在其故乡寻到他留下的印迹。比如毕加索,在西班牙的纪念馆和展品数不胜数,几乎每个西班牙人都领略过其画作。孤独的梵·高生前默默无闻,身后名声大噪,荷兰政府不仅在首都为这位信奉“痛苦便是人生”的艺术家建立个人博物馆,还斥巨资收购其生前画作,参观博物馆的人络绎不绝。一代代人正是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不断延续和传承民族常识与历史记忆。
近日我回上海,恰逢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在沪举办,在家门口也有了与世界顶级艺术作品见面的机会,难怪观众趋之若鹜。可以说,当下上海各博物馆、美术馆都有着丰富的艺术普及活动,论规模和数量,都能让参观者感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