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乡村振兴”离不开设计的“智”与“力”
第16版:创见 2021-10-06
在山水田园之境妙手绘蓝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设计的“智”与“力”

奉贤吴房村

奉贤吴房村

宝山塘湾村

青浦重固镇徐姚村

嘉定毛桥村

张马村

琚宾 章堰文化馆

琚宾 章堰文化馆

张马村

◆琳 恩

景美可赏、田沃可耕、乡风可咏、水清可濯、业优可达,短短二十字,描绘出的是一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画卷。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兴则国家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当地民众急难愁盼问题,设计行业从业者责无旁贷。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设计赛、设计节将规划之笔对准乡村,那些从乡村“自然生长”的建筑、设计,诠释设计的在地性和烟火气的温度,让原本与都市人生活渐行渐远的乡村不再“疏离”。 ——编者

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首次在乡村设立分会场,以浦东惠南海沈村社区为代表的一批在经过改造、设计和精细化建设的“网红村”为更多人所知。

事实上,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文创人纷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他们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田埂、农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文村改造,让人们对乡村的发展潜力有了新的认识;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发起的“设计丰收”在研究城乡互动、推动青年学生就业进行了深入探索;上海的千年古镇新场通过“乡创+”模式,以文创融合乡村的方式,让昔日穷村变身“网红村”;青浦章堰请名家捉刀,打造乡村“创新源头”,成为撬动经济的新引擎;一些乡村还积极引入“集群化”的建筑师设计,发挥建筑师们的群策群力,从不同维度活化了当地的历史遗产和经济业态。

老房改造,逐梦广阔天地

“90后”的王琰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家乡的青山绿水泥墙瓦楞之间构建梦想中的乡村模样。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室内景观设计专业的她,曾是上海一家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出国研学的途中,住进民宿的王琰,体验了现代乡村的美好,又从父亲口中得知,家乡绍兴新昌缺少专业的设计师,决心返乡做“设计”。

王琰带着自己的团队,回到当地,从挖掘人们心底乡愁记忆和对桃源意境的向往作为切口,围绕石门坑村口的20来间泥墙老房子进行设计改造。“第一次进村看到老房子时,整个团队都很开心,老房子完整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对设计师来说,这是好事。”村民眼中破烂的泥房让王琰如获至宝,全身心投入设计的她几乎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

在王琰和团队的努力之下,老房子有了新用途。经过加固打造,用来堆放柴火的矮房变成了茶室;用来养猪的泥房成为“石门味道”农家菜馆的包间;闲置的农房成了富有当地韵味的“石门燕巢”民宿。在王琰看来,乡村保留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利用,烂了一截的木头、编了一半的绳结,凝聚了乡愁记忆的物件和现代设计相融合,成为与城市人群进行互动的情感连接点。

因为设计再造,石门坑成了“网红”,更多乡村慕名找到王琰,梅渚古村游客中心、安山村十八灶、小泉溪村景观,这些项目为年轻的王琰打开了设计事业的新天地。

作为青浦张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合伙人,“80后”姑娘宋心蕊,秉持文旅融合的设计理念,利用当地发达的自然河道,建立兴趣俱乐部,将农民房改建成“后工业”风格的餐饮、民宿、公共场馆,促成了如今张马村如今阡陌整肃、水清人静的乡村风光,也让更多配套项目的落地成为可能。

而奉贤吴房村,被人们称为魔都“秘境花园”,设计师们的妙手匠心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依据画家吴山明与吴扬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的设计团队对吴房村的整体风貌重新布局。

他们从房、农、林、水、田、路、桥七个方面着手,在调研了吴房村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他们在建筑基调上采用了粉墙黛瓦风格。为了与村中的桃花形成呼应,建筑选用了素雅的色调,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与窗框、移步异景的村落景观,展现出海派水乡独有的柔美和乡野特有的自然淳朴风貌。

学会尊重,让作品“自然生长”

乡村频频向设计智囊们抛出绣球,为他们提供了筑梦的舞台,但有专家指出,一名专业设计师、建筑师从事乡村设计时,首先要学会尊重农村的环境、肌理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克制、融入,不追求夸张、高大,不过分表现自我的在地性是乡村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

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后,建筑师王澍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乡村和地头。他带着团队历时四年,在浙江富阳文村进行村居改造时,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是在充分了解当地原有建筑风格和文脉的基础上,王澍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连绵山丘的向阴处,潺潺流淌的溪流旁,14幢新式农居描摹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一景。最初因为想要更“现代”的房子,几乎所有村民都不认同王澍的设计方案,但现在,由于设计的价值受到多方认可,当地人提起被选中房屋改造的村民,语气都充满着艳羡。

“我很喜欢生长这个词”,在为青浦重固镇章堰村打造章堰文化馆时,设计师琚宾在当地民宅“章家宅”的旧址上用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手法——他没有一味地推倒重建,或者小心翼翼地修旧如旧,而是在清理了建筑的残破部分后,让新建筑在老墙的古瓦青砖之间“生长”出来。用琚宾本人的话来说:“为乡村设计,等同于是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并置探讨,并不只是对废墟与新生的考量,而是一种重叠与重构,是在时间轴线上讨论一种非单一线型叙事手法的可能性。”遵循建筑本身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将当代的设计理念和功能需求置入其中,静谧的章堰古村,因为琚宾的设计成了“网红”,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光影为笔、年华作墨,设计师追求的是作品的恒久性。而在快速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尊重乡村氛围,响应乡村环境,破解乡村改建再建的难题,使当地文化生态系统存续、演进,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或许,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回到先天结构,回到人与天地本身,将人面对乡村这片土地时的种种情感现象融合起来,用“自然生长”的设计理念囊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设计的“智”与“力”将在乡村把根扎得更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