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潜移默化 让全世界唱好中国歌 向逆行勇士致敬 艺术悄悄来到你身边
第9版:文体新闻 2021-10-06
多出廿辆黄包车 长出一个木凉亭

艺术悄悄来到你身边

新华路上的黄包车

简简单单的凉亭内藏玄机

国庆期间的新华路,街角的绿化丛边、上街沿的梧桐树下,悄无声息地多出了一些“艺术作品”,二十辆黄包车、一个木制凉亭……它们仿佛很久以前就伫立在此,等待路人与居民的入座,又好像是方才被镶嵌在社区里,与街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些都是第四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华社区“细胞计划”的先期作品。

这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展团队以“艺术介入社区”为核心理念,带领艺术家群体深入社区,为社区创造独一无二的作品,并深度探讨现代城市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打造新型社区生活。策展人沈烈毅将这次活动命名为“细胞计划”。新华街道作为首先践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公共社区,体现了现代城市社区的公共意识。

黄包车“新华路”的多种记忆

从定西路口到淮海西路口这一段新华路上,零星散布着20辆黄包车,出于安全考虑,车轮被锁链锁住,但依然能略作移动,可以作为路人坐下小憩之所,更合适拍照。一个在附近餐厅吃完午饭的大家庭从孩子到老人,轮番坐上车拍照留念。而一对从武康路一路步行到此的摄影爱好者夫妇也举起相机对着黄包车各个角度拍了许久,妻子伏阿姨说,一辆辆路边停靠的黄包车,一点儿也不突兀,倒像是拉车人临时走开一般。

住在附近弄堂的满头银丝的张阿婆告诉记者:“这就像老早上海街道上跑的车啊。”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笔直的拉杆被艺术家改装成了弧线,黄包车通体黑色,背后刷上了醒目的白字“寻找新华路”——这个艺术项目的名称。

“寻找新华路”的创作者艺术家李怒认为,人力车最早出现在上海,是上海风情难以磨灭的景象。人力车代表的是老上海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它也提醒人们去注意新上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们不仅把人力车送进博物馆,还要把博物馆开进现在人的生活圈,变成一个‘移动的博物馆’。”

凉亭 今天我们以何种形式相遇

在新华路和香花桥路交接处,简单的木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白色隔水布,支起了一个简易的休憩亭,这件

名为“在时间里相遇”的作品,由装置材料和现场工作坊两个部分构成。艺术家杨方伟用象征时间的材料,构建了一个空间,通过邀请观众到这个空间来玩“时间胶嚢”的游戏,拓展参与者对时间感知的角度。

杨方伟设定了两组词语,一组指向时间,“那一年”“下雨天”“那个清晨”等等,另一组指向情绪和地点,“焦虑”“恐惧”“公园”“十字路口”等等,共同构成语言游戏的基本框架。参与者根据抽到的词条,描述词条指向情景中的经历记忆,而这些信息在现场被记录下来成为游戏文本。艺术家把故事、文字、和图表信息整理出来,制作成一册“微型小说”,放置于凉亭的屋顶上。

路过此地的人,都有见怪不怪的表情,几乎无人会为这个凉亭特意驻足,只有两个从毗邻的酷感咖啡馆出来的游客,落坐于凉亭底下的长凳上,啜饮着咖啡,悠闲散漫地消磨着下午的时光,却毫无举头望向屋顶小说的意思。其实,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存在的方式——一种互不打扰的默默的存在,自然而然。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