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长三角城市评文化竞争力 上海五个维度指标均第一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打破垄断  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国产化
第3版:要闻 2021-10-10

打破垄断 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国产化

记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剑英

吴剑英(右)在实验室

57岁的吴剑英,是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14年间,秉承“帮助更多人”的创业初心,他带领公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升,使昊海生科一跃成为国内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生产商。

一路走来,昊海生科探寻着中国生物材料产业的光明与未来,每一个前进的步履里也印记着吴剑英孜孜以求的身影。

临床医生下海创业

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个抉择,也许此时的吴剑英仍身穿白大褂。吴剑英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作为临床医学硕士曾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普外科医生十余年。身居医疗诊治一线,在与病人和家属面对面的接触中,他与同事们目睹了太多无奈。

“扎根医疗岗位,也许能救治一个个患者;但如果能从源头上解决难题,也许就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一番抉择后,当时已经35岁的吴剑英做出了令不少同事诧异的决定:下海创业。

“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就怕不敢出发,不敢坚持走下去。”下海的8年间,他做过医药公司产品经理、投资人和企业管理等工作,逐渐在市场浪潮中摸清了门路。

投身生物医药产业

2007年7月1日,吴剑英正式到昊海生科报到。创业过程中,他把生物医用材料的国产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立志振兴中国生物材料产业。

由于技术壁垒等因素,国内许多生物医用材料曾经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深受“卡脖子”之苦。单从眼科中的人工晶状体产品,就可见一斑。人工晶状体是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只有通过它,白内障患者才能看清周围景物。中高端到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的进口垄断,导致同样型号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远高于国外市场。

昊海生科2015年在香港上市后,吴剑英与团队通过一系列境内外并购,实现了该行业从原料制备、光学设计、创新工艺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专业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布局,并通过品牌整合提高了中国人工晶状体产业集中度。当一片进口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卖到15000到30000元时,国产人工晶状体价格仅为1000到3000元,因此昊海生科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早日实现高端创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国产化替代。去年,昊海生科旗下人工晶状体销量达到约100万片,占据整个中国市场约30%份额,成为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生产商。

耐住寂寞创新研发

凭借吴剑英扎实的临床外科专业功底、多年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十多年来,昊海生科通过并购收购了业内多家优质企业,在对公司产品线进行专业化的产品建设和推广中,形成了眼科、医美、骨科和外科四大细分医疗领域丰富的产品线,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昊海生科旗下人表皮生长因子产品(rhEGF)是基因工程技术产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早在2007年,吴剑英就引进了该产品的中国原研团队,即便在当时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也坚定重新投建这个“国家一类新药”产品的生产车间,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该产品于2017年列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2020年销售额近一个亿。

“做企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每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漫长的。”细数产品创新过程,吴剑英表示,昊海生科的每个创新项目从研发到量产,都经历了不少于五年的时间。昊海生科的研发费用去年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近10%,目前公司产品及技术累计获得各项专利203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

饮水思源,吴剑英将企业成功的关键归结到创业环境上。“上海的创业环境非常好,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创业予以了很大支持,特别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松江区委区政府很大帮助。我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昊海发展成为市值过千亿的中国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企业,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