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明
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研究的内容可能很多家长会有兴趣,比如,上重点大学是不是比上普通大学回报更高?上重点中学是不是比上普通中学回报更高?这是很多家长焦虑的问题。
安格里斯特的结论是,选择常春藤盟校和便宜的公立大学的学生在未来收入上并无显著的差别;进入精英中学学习,相比于在普通公立高中学习,并没有使学生取得更为优秀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按这样的结论,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最好的大学或者高中,不必悲观。
不过,诺贝尔奖评委会表彰的是教授的研究方法,并不为研究结论背书。安格里斯特研究的是怎么“干净的”识别因果关系,这是能够获得诺奖的原因。比如,不能直接把上过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与公立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20年后挣取的收入进行比较,这会犯因果关系不干净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让同样一个人在这两种状态下进行比较,一种状态是上常春藤盟校,一种状态是上所在州的公立大学,然后比较在这两种状态下20年后的平均收入水平。
安格里斯特选取那些都参加了美国的高考,在数学和阅读方面的成绩(SAT)都是1400,都向哈佛大学和州立大学提交了入学申请,都被这两所学校录取的幸运儿。
然而,他们中有一些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去哈佛(比如州立大学提供了更诱人的奖学金,或者州立大学离家更近等等),去了更便宜的州立大学。而有一些选择去读更昂贵的哈佛大学。
这两组就是非常好的比对对象。剥离一些其他变量后,安格里斯特得出的结论是,20年后这两组人在收入上并无显著的差别。
可见,最终能够获得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能力而不是上了什么大学。这一点,在投资方面似乎更为明显。巴菲特的搭档芒格说过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加州有家投资公司,进入公司的都是沃顿、哈佛等名校毕业生,既然都是精英,公司就出了一个点子:让这些精英每人都拿出他认为最好的投资机会,把所有最好的机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必然会跑赢指数。他们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但试了三次,全部失败。
芒格说,招来一批青年才俊,就以为能够无所不知太天真了。听听芒格关于投资的箴言:投资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圈。最重要的是常识,我们賺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道理,而不是掌握深奥的。玩好投资这个游戏,关键在于少数几次机会,要让自己做好准备,当少数几个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抓住。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