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赵海银
编者按:
最美不过夕阳红。相依相搀,蹒跚在夕阳里的老夫老妻,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沉淀岁月凝结成的光,他们赋予夕阳厚重的动感。人与夕阳融为一体、互相映衬,向世界昭示:哪怕将到终点,接近尽头,依然可以散发温暖、布散爱。这是一种比流光溢彩、活力四射更坚定更踏实的美,是一幅最美的图画!
本期有两篇尝试用文学的叙事法,讲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茶一饭
刘笑冰
尘世中,大街上,一对老夫妻,步履蹒跚,相扶相搀,与呼啸疾驰的车、步伐匆匆的人,毫不协调。驻足、转身、谛视——行人的眼里写满羡慕,小情侣会心一笑,手握得更紧了。苍颜,鹤发,布满褶子的脸,青筋暴突的手,无不在互相灌注、输送着爱意和默契,构成一幅缓慢流动的图画,最美的图画!
老夫妻尽半生之功力,合作完成这幅画。
妻是多彩绚烂的颜料,夫是勾勒彩图的画笔,人生,是画板。他们一笔一画创作属于自己的图画。颜料不断补充材料、增添色系、改善质量;画笔不断磨砺锋毫、调整下笔力度角度,或浓墨重彩渲染,或笔尖轻触淡描。
他们也会互相抱怨、指责,甚至大吵,互相伤害,以致颜料罢工,画笔怒摔,发誓再也不要与对方合作。但每一次暴风雨后,阳光下总有一道迷人的彩虹,唤回他们的记忆,他们曾经各自从彩虹的两端奔向彼此,在彩虹的最高处相会。
他们懂得,不可能永远在彩虹的最高处,恰恰相反,他们只能在瓶瓶罐罐、一茶一饭、孩子的尿布、老人的病痛,在尘世的烟火中,在平淡得枯燥乏味的现实中作画;他们知道,唯有在机械的、重复的、单调乏味的日子中,还能不断审视、商量图画的创作方法,还能密切合作,才能如初所愿。他们努力去理解宽容,尝试迎合对方的喜恶,不断调整步伐,求同存异……渐渐地,他们找到了最佳契合点。终于,到了言语成为多余工具的那一天,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读懂彼此。
老夫老妻合作的那幅画完成了!夕阳下,那佝偻着的两个背影,是投映在人世最美的图画!
珍惜余生
星星
我和我老伴当年是好朋友介绍认识的,说实话,其实我俩的性格差异蛮大的,我开朗豁达,朋友很多;他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但因为我们都是大龄未婚,都身有残疾,所以彼此能理解包容。我们还有不少相同之处,都为人真诚,爱听音乐,爱好摄影,喜欢旅行。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磨合,开开心心相依相伴三十多年,如今一起走进了古稀之年。
当初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我俩选择了“丁克”,好在现在政府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很重视,养老方式可以有很多,所以膝下无子也无妨。但近年来,一个很现实且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困扰了我,那就是:谁先走?
几年前,我突发小脑梗,躺在病床上,虽有侄儿侄女左右相伴,但看到老伴那从没有过的紧张神态,我突然意识到我必须赶快好起来。几十年相濡以沫,我们之间的情感已升华为了亲情,我们都希望彼此健康长寿。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永别的那天早晚会到来,无论谁先走,留下的那个一定会非常难受。说心里话,我真的不希望自己走在老伴之前,我不是贪生,也不是良心不好,我是不愿让他承受孤独痛苦。老伴性格内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我无法想象他日后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我曾好几次试图跟他讨论这个话题,他总是像鸵鸟一样回避,后来被我问急了,他给了这样的回答:想这么多干吗?这个事情是你我能决定的吗?
是啊!谁先走,掌控权在老天爷那里啊,我们是没办法左右的,看来这个问题是无解啦。静下心来想一想,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把余下的日子过好,善待他的同时也不忘珍惜自己。
婚姻保鲜膜
胡觉明
都说婚姻有“七年之痒”,尤其是对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年夫妻,从相看两不厌,到“左手握右手”,更让人容易感觉婚姻生活的乏善可陈。如何去打破这一潭死水,给婚姻注入清泉?生活中,有食品保鲜。同样,婚姻也需要保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需要经营,而经营正是婚姻的“保鲜膜”。
现实生活中常见老年夫妻分床、分房睡。其实,这是影响老年夫妻保鲜的一大问题。老年人需要同床共眠,这不是浪漫,而是因为老年人到了晚年,会倍感孤独。而同床共眠,伴侣在旁,可驱除孤独感。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上的要求会逐渐减弱,但仍然会有一定的需求。同床共眠,可彼此亲密,对于身体和心理的满足极为有益。更重要的是能互相照应,防止意外,如跌倒、急病等。
影响老年夫妻保鲜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沟通。人们普遍认为,都老夫老妻了,有什么可多说的?其实老年夫妻之间,完全可以经常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欣赏,用语言和行动向对方表达爱。在节假日、生日、结婚纪念日等有意义的日子,送一份礼物给对方,制造一点惊喜。在外出时能养成携手同行的习惯。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彼唱此随。遇到问题,能换位思考。多宽容,多理解;少责备,少攀比。彼此不忘初心,回忆曾经的美好,感恩对方的付出,这对促进双方的沟通极为有利。
当然,如何保鲜婚姻的方法很多,在此只是略举一二。相信只要用心,一定还有很多秘籍和技巧。
保鲜,使婚姻之树常青!
怀念老妻
曹慧中
老妻走了。
他捧着老妻的遗像,默默地注视着。窗外一片漆黑,屋里一团死寂。老妻的嘴角微微上翘,带着一抹笑容,但依旧透出一丝威严。
记得有一次,朋友来叫他逛街,刚要出门,老妻大叫:“回来回来。”老妻一把扯住他:“你看你看,衣服领子也没翻好,鞋带也散了。”老妻帮他整好衣领,系好鞋带,继续唠叨着:“几十岁的人了还不如小孩。好了,过马路当心点!”当时面对老妻的大嗓门,他觉得很没面子。
更深露重。他默默地注视着老妻。那次老同事聚会,大家兴致勃勃,会喝酒的更是使劲地吆喝着。有人给他倒了一小杯啤酒,虽然他不会喝,但一小杯啤酒应该没有问题。还没等他抿上一口,老妻一把夺走了杯子。
这下,老同事们开始纷纷取笑,他感到无地自容。没想到,老妻的大嗓门立刻盖住了众人的喧哗:“怎么啦怎么啦?我们家的不会喝酒,我们家就是‘妻管严’,有种的冲我来啊,我先干三杯,你们随意。”那天,老妻主宰了整个酒楼,众人臣服。
万籁俱寂。他默默地注视着老妻。他感觉这个世界太安静了,有些茫然和不适。没有了老妻的大嗓门,这个家还像家么?忽然,他想起了,那次女儿回家看望他们时,老妻为了不让他吃辣的争吵起来。女儿打开手机说:“你们吵吧,我录下来,等你们哪天吵不动了再听听,看好笑不?”对,女儿那里有录音。于是,他立即给女儿发微信,让女儿马上把录音发给他。女儿没有回复。他打开手机,想再给女儿发微信,发现手机显示已是凌晨2点了。
他喃喃自语着,默默地注视着老妻……
日常情调
侯晨轶
他俩一点也不“黏”,各自有着天壤之别的社交圈:母亲喜欢同三五个老闺蜜喝下午茶、聊热播剧,父亲则偏好与街坊邻里大谈“买汏烧”。每每陪父母出门购物下馆子,两人的差异尤为明显:父亲总是不等太阳落山就急着独自回家,而母亲则显得悠然许多,会让我接着带她去时下热门的网红打卡地逛逛。
在家看电视和出门逛菜场便是父亲的日常。母亲没少抱怨父亲缺乏情趣,成天和婆婆妈妈打交道,活在柴米油盐里,世面见得少。她总把“别人家的老公”拿来说事:“你看人家孟孟,每次去看书画展看话剧,老公都陪伴左右……”我不止一次提醒她:这样说爸,不好。
有一次,趁母亲不在家,我问父亲为何跟妈荡马路总是心不在焉。父亲的回答干脆利落:“你爸不懂别的什么情调,我只晓得把一日三餐给你妈安排好。通过我的劳动,使她获得满足,这就是情调。”
那回,父亲住院,我用尽全年所有的带薪休假,接力给极其挑剔的母亲掌勺。父亲放心不下我的厨艺,半躺在病床上,向我面授机宜。
我留意到母亲那些天相较于平日,吃饭的速度变慢了。再三追问之下,母亲方才挤牙膏似的挤出一句:“还是你爸‘会烧‘,没他不行。”出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母亲对父亲如此这般表白。恍然发现,原来,母亲的胃和心,被父亲抓得牢牢的,两人的兴趣爱好虽不在同一“频道”,可感情一直都属同一个“台”,毫无嫌隙。
父亲对母亲低调而长久的爱竟然可以这么帅!四十年情比金坚的婚姻才不靠“同进同出”之类的表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