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跨域一体:“无人区”里闯新路
第12/13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11-01

跨域一体:“无人区”里闯新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两周年

元荡慢行桥 万彪 摄

服务长三角 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 刁效林 摄

太湖畔的“丝绸飘带”吴江苏州湾文化中心 王鹤春 摄

今年又是丰收年 嘉善 李宝洋 摄

绿色西塘 嘉善 祥符荡创新中心 朱莉 摄

梦里水乡 青浦朱家角 吴海燕 摄

大地音符 嘉善 沈雪华 摄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姚杨公路-叶新公路通车后,上海人徐丽花去嘉善姚庄上班,单程的高速费用可以节省10元钱;吴江人李伟强拿着社保卡,乘坐示范区公交出行,一卡可享两地优惠;嘉善人王晓栋可以直接刷医保卡在青浦的医院就诊,约上了上海三甲医院的专家……他们是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他们是“示范区人”。

“干起来再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举行的那几天,示范区执委会工作人员的朋友圈里,有着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他们700多个日夜工作成果的“验收”。

时间回到两年前,示范区揭牌,作为首批入驻执委会的工作人员,35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青年干部,在朱家角镇沙埭路66号“安家”。一支从零开始的队伍,带着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使命,开启了探索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彼时的执委会办公室,常常是亮灯到半夜,一群人铆足了劲,从文件梳理,从实地走访,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摸清他们身处的、聚光灯下的这片热土的模样,他们说,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规划、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从执委会最初的部门设置,便可以看出他们“重拳出击”的方向,在这些大方向的指引下,涉及规划管理、生态环保、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都在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寻找制度创新的突破点。头绪万千,路在何方?他们说,干起来再说!

“过程比结果重要”

从不统一到统一,从绝对统一到相对统一,大到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出炉,小到一条省际断头路的打通,青吴嘉三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如何在“示范区”范围内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擦亮示范区的生态底色的同时保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交锋,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一刻不停。他们说,发展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两年间,73项制度创新成果破土而出、65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示范区的新气象。对于示范区而言,制度创新绝不仅是肉眼可见的跨省公交通车运行、多年断头路一朝打通,也不仅是“一卡走遍示范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背后,一次又一次打破行政壁垒、跨省域高效市场体系、运行规则的重建,是绿水蓝天的联保共治,是一场从“跨域有感”到“跨域无感”的奔赴。这或许才是他们口中“过程比结果本身重要”的真正要义。

那天,站在示范区规划展示馆楼上,眼前是连接两区一县的太浦河,太浦河的中心,便是长三角“原点”所在。深秋的风带着几分寒意迎面而来,视力可及的远处,先行启动区的核心项目水乡客厅已破土动工,工地上的彩旗迎风招展,挖掘机正在河道疏浚清淤。

“最重要的工作”

“有了之前的经验,现在项目推进应该容易不少吧?”“还是很难,但是现在三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大家都很有干劲。”站在风里,一名执委会的工作人员紧了紧衣扣,“以前是三家各起炉灶,桌上可能是一菜一汤,现在大家发现,一起干可以从原来的一菜一汤变成三菜一汤,桌上的菜多了,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了。”

“现在执委会有47个人,工作应该比之前相对轻松些了吧?”“还是有很多事要做,总感觉人再多也不够。不过,我们一直开玩笑地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把自己‘干没了’,哪天执委会没有了,示范区就成功了。”

那一刻,我眼前出现的,是火箭升空时的绚烂。火箭的使命,是把有效载荷送到既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火箭的各个部分完成加速使命后,便一节节分离、坠落。就像这两年间,执委会有人离开,有新人报到,一批一批的“执委会人”正承担着自己的使命,推动示范区朝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轨道前进。

本版图片均为摄影大赛投稿作品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