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明年论坛或在“鲲鹏之门”举办 单项千万元奖励全球原创性基础研究 以少年之名  燃科学之光 来到论坛,她想帮妈妈治病 设重奖鼓励原创突破  汇全球“大脑”开放合作
第4/5版:专题 2021-11-01

设重奖鼓励原创突破 汇全球“大脑”开放合作

开幕式现场 本版摄影 记者 徐程

本报记者 郜阳 马丹 易蓉

今天上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幕。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各国顶尖青年科学家等参会,大会规格及规模再创新高。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有信心成为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智慧之城、创造之城、理想之城,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再次来沪。他表示,他现场参加了每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见证了“顶科”事业的发展,它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度一致,愿在其中发挥作用。

开幕式还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并启动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万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携手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挑战

在“开放科学”主旨会议上《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主题演讲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中国科技界始终是全球开放合作的倡导者、科技治理的参与者、创新发展的贡献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科学思想和知识的交流,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携手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万钢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共识。“应对事关全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科技界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有效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

万钢展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从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单项技术集成突破了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约束,催生了软硬一体的新产品,提升单体智能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他说,“而通过网络跨域互联和大数据深度学习,突破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利用,汇集和管理大规模的智能装备单体,形成相互认知、自助协调的高水平协同作业,数百个机器人组成了‘黑灯车间’,数千架无人机演绎着‘梦幻夜景’。”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基础研究要通过类脑科学和认知理论的结合,解决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跨领域知识图谱、因果推理、自主学习等知识集成。

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

基础研究成效长期方能显现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说,科学研究和成果发现有点类似于“买彩票”,无法预测也无法计划,只能靠不断地尝试和多年的坚持。

2013年,莱维特以“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莱维特认为,重大基础性研究,需开放、长期的基础科学,而他的研究成果正是多领域基础科学突破的有力佐证。莱维特和团队一直在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领域探索,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增强,实现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这在早年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当时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现在慢,甚至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比当时的计算机算力强大。也正因如此,整个研究过程花费了我们几十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莱维特却觉得,问题的解决恰恰需要大量时间,这样的“花时间”对科学研究的创新突破非常重要,打破了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间的界限,也为现在的跨界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的成果和运用往往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得到验证,甚至可能以人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出现。他以当前新冠疫情为例,“全球科学界都在携手共进抗击疫情,而无论是疫情传播的模型,还是新冠抗体都是基于四十多年前基础的科学研究,DNA序列,或者是PCR测试、蛋白质序列等‘热词’,其实也都是四十多年前就发现的。”

与此同时,莱维特认为,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全情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需要“研究经费”,也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不能有明显的官僚主义,不要有等级观念,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莱维特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举例说,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是佩鲁茨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而他的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了这种方法发现了DNA,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佩鲁茨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1986年图灵奖得主

高校应改变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必须改变,相对基于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的国际排名,更应关注教学质量来创造新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放科学”主旨会议上,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到了科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拥有50余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十年参与中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他认为,中国已有不少高校能够培养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但相对来说仍属于精英式教育,培养的少数高质量人才远远不够。要提升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水平,中国的大学将跻身世界顶尖高校之列。

“老师的课件是否有最新内容、是否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是否对学科有全面掌握,如果这些指标纳入校长或系主任的考核,将产生深远影响”,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说。创造讨论机制,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一些中国高校已有成功探索。中国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高校,他相信中国高等院校将很快取得长足进步,“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面临各自的教育问题。我们也应该在全球层面进行沟通与合作,更好地培养人才。”

此外,霍普克·罗夫特还提到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民众对科学的理解或不理解都将深刻影响世界。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府,都应该找到有效的方式进行科普传播。”当前无论出版物数量还是会议数量都大大增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适用,对公众的科普传播,或是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都需要新的方法来促进沟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