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上海德比  谁比谁强? 国足12强赛主场仍在沙迦 马网十年 让“荒漠”变“森林”
第14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1-11-02
一个民间赛事带火一项运动

马网十年 让“荒漠”变“森林”

今年“马网”比赛依然精彩激烈

“十年前,我在这边打球的时候还找不到几个球友,现在想要订一块场地都不容易。”刚刚和搭档打完一场男双比赛,王上海一边擦着脸上的汗珠一边感慨,“真的要感谢马桥公开赛,让业余网球运动从过去的‘荒漠’变成了如今的‘森林’。”

上周末,2021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马桥网球公开赛暨网球联赛总决赛,在马桥镇的旗忠网球中心如期挥拍。今年,“马网”已经走到了第十个年头。作为沪上一个传统民间品牌赛事,十年来它不仅为数千名业余球员“造梦”,也深刻影响到一项运动在闵行乃至上海的发展。

上海情缘

爱打网球的“70后”王上海,出生地却是在中国台湾,也许是“命中注定”,他和上海这座城市真的有缘——连名字里,都有“上海”两个字。“家里我是‘上’字辈,五行缺水,祖父给取的名字‘海’。”王上海笑着说,“后来真的到了上海工作,房子又买在滨江,上海早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王上海在上海打网球,打出了一些名气。他和老乡石安搭档,被很多人称为沪上业余网球界“第一组合”。从第一届“马网”开始,“王石组合”就报名参赛,他们亲身经历了这项赛事的成长,以及网球运动在马桥的逐渐兴盛。“过去十几年,上海打球的人少,网球场地也比较稀缺。在台湾,网球场比较普及,中小学包括公园基本都有场地,很多还是免费开放,所以我们很小就能接触到。现在,感觉上海尤其是闵行这边的网球场,越来越多。”

和“王石组合”一样,“年少成名”的沈祎智聪,也是从家乡河北秦皇岛“打”到了上海。去年,19岁的小沈参加了上海一项颇有影响力的网球挑战赛“一球制胜”,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决赛收获亚军。8岁开始练习网球的他,正是依靠这个特长,以体育生的身份考入了上海财经大学。这两年,他都是作为台海队的一员,参加了团队赛的大师组。“我小时候在老家那边练球,基本是拿羽毛球场馆改一下,到‘马网’一看,是全世界一流球星比赛的地方,感觉真不一样。”沈祎智聪说。

未来可期

打造一个“顶级”的民间业余网球赛事,是马桥公开赛的初衷。十年间,他们从零起步,一直在不懈努力前行。关于这一点,马桥镇副镇长吴慧也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马桥人,因为旗忠网球中心的建成,以及上海网球大师杯和ATP1000大师赛的连续举办,吴慧很早就接触到了网球。“我记得小时候感觉网球好高大上,是一项‘贵族运动’。”她说,“后来,我们办起了马桥公开赛,慢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在吴慧看来,“马网”这十年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参赛人数增多了,第一届只有200人报名,现在光青少年组就有将近500人,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控制规模,至少会有上千人;二是水平上升了,不少业余选手都有专业训练的背景,包括一些退役运动员也都来参加;三是知名度提高了,已经辐射整个上海的业余网球圈。2021年,马桥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马网”的贡献自然功不可没。

“如今,网球已经成为马桥乃至整个闵行区的一块招牌。在马桥,有7所小学和初中是网球特色学校,开设网球课程。我们的模式是三步走,先进课堂,然后好的苗子挑选到俱乐部,尖子再进运动队。”吴慧介绍。

走过十年,马桥网球公开赛已在业余网球爱好者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作为上海影响力最大、项目设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的业余网球标志性品牌赛事之一,“马网”正怀揣着梦想期待,奔向下一个精彩十年。本报记者 关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