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肝癌诊疗 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 水稻遗传 摸清水稻家底  培育优质大米 医疗影像 缓解大病“难看” 攻坚最难技术 微观世界“造孔”源自异想天开
第7版:专题 2021-11-03

医疗影像 缓解大病“难看” 攻坚最难技术

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制的3T磁共振系统

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的金标准,来自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大型尖端医学影像设备。不过,一般患者不病到膏肓舍不得做。因为国外垄断高端医疗影像核心技术,我国百万人口磁共振拥有量不足美、日等国十分之一,而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直到今天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的一项上海成果,自十年前开始萌芽,大病“难看”的尴尬局面逐步破冰。

这就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携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大型尖端医学影像设备是临床医学诊断的必备工具。但是,由于超导磁体研发难度大,成像电子学门槛高,涉及学科门类繁多,技术体系精密复杂,加之成像速度慢这一行业一直难以逾越的瓶颈,研发难度极大。

2007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员,回国并建设保罗·C·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部署研究磁共振成像等前沿技术。2011年,中心和联影启动了高场磁共振系统研发项目,用前沿科学技术引领工程创新,在高端医学影像领域开展创新探索,迄今双方已成为了紧密联合体。“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将产学研医深度融入到每一环节。研究院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创新生态。”郑海荣说。

“我们选择了最难、也是可以自主可控的路,在短短几年联合攻关突破了谱仪、射频功放、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射频发射线圈、超导磁体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3T磁共振系统全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表示。

据介绍,项目通过快速成像理论与方法等自主创新,另辟蹊径、突出重围,在成像电子学部件、快速成像方法和高端临床应用等方面获发明专利124项、授权美国专利11项,建立了包括理论方法创新与专利群布局在内的攻防兼备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力保障了本项目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现在不光是医生,青年一线操作技师都喜欢联影产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苏表示,“21世纪科研不再是‘单打独斗’,必须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需要多学科创新联动,医疗器械更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离不开产学研医的深度融合。期待未来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成为继高铁后的第二张‘中国名片’!”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