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肝癌诊疗 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 水稻遗传 摸清水稻家底  培育优质大米 医疗影像 缓解大病“难看” 攻坚最难技术 微观世界“造孔”源自异想天开
第7版:专题 2021-11-03

肝癌诊疗 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

周俭(中)在做手术

由于发病隐匿,70%-80%肝癌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大多人失去手术机会;即便手术,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仍很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周俭带领团队,在樊嘉院士指导参与下,历经近10年研究完成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覆盖肝癌诊治三大临床痛点:早期诊断、术后转移复发,以及个性化精准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率。

团队成果之一是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长久以来,甲胎蛋白(AFP)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和疗效监测。但团队在多年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存在不足,樊嘉、周俭找到分子标记物——微小核糖核酸miRNA,其诊断率超80%。如今成果已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肝癌miRNA检测试剂盒,在全国2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miRNA和AFP合在一起检测,大大提高了早期肝癌诊断准确度。团队研发循环肿瘤细胞(CTC)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证实外周血EpCAM+CTC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比影像学提前4.8月、比AFP提前8.5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该研究正式转化成国际首台全自动CTC分选检测系统,实现同类进口设备的替代升级,成为中山医院常规检测,价格降了,病人负担减轻了。

实际上这不是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首次拿国家科学技术奖。周俭说:“上有汤钊猷、樊嘉院士打下的基础,下有不断补充进来的年轻力量,一边还有科研合作伙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