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工在热气腾腾的火炉边不断搅拌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讯(记者 郜阳 通讯员 沈莉)百口紫铜锅开炉,经过6个多小时浸泡的第一批膏方药材入锅煎煮,药工在热气腾腾的火炉边不断搅拌,黑色汤汁在锅里翻滚跳跃,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昨日立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岳阳膏方”新楼启用,传承传统技艺精华开炉制膏。
坚守传统工艺
冬季养生,膏方是不变的“主角”。岳阳医院是申城唯一具备膏方独立制作加工能力的医院。副主任药师朱晓春向记者介绍:“很多地方的膏方都是流水线上操作,电脑控温,一体成膏,效率是高了,但老中医的传统也慢慢流失了。”医院坚守传统工艺,用紫铜锅煎煮,分为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晾膏,这七个步骤要一天半到两天时间,最终出炉的是一人一方、原汁原味的膏方。
“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范,药材跟着专家处方走,确保安全。”朱晓春说,“头汁”煮好取出药汁后,再继续煎煮、压渣提取“二汁”,“头汁”“二汁”合并放置在容器中沉淀。今天,第一批岳阳膏方就可进入收膏阶段。收膏前,药师还会按照处方,兑入阿胶、鳖甲胶、黄明胶等胶类,以及黄酒和糖类,还有各种珍贵的细料,如人参、鹿茸、虫草等。
记者了解到,岳阳医院今年的膏方门诊预约已过一万人次。“膏方绝非单纯补益,而是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将补虚和疗疾融为一体。”岳阳医院呼吸内科首席专家杨佩兰主任医师表示。
新楼立冬启用
“岳阳膏方”新楼也在立冬开炉时启用。新楼共两层,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岳阳膏方”匾额由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题写。
“岳阳膏方”新楼一楼为膏方制作基地,设中药饮片浸泡区、煎煮区、浓缩区、收膏区、盛装区、凉膏区及膏方取药区,共有100口紫铜锅,传承传统技艺熬制膏方。二楼为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和海派中医膏方文化展厅所在地,另设有中药饮片配方区、贵细中药饮片配方区及海派膏方海派中医膏方熬制技艺科普参观区,可供大众零距离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中医膏方熬制技艺,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岳阳医院院长周嘉还为“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揭牌。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了《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中创建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平台,服务中医药流派发展高地建设的重任。徐建光表示,要依托岳阳医院中医特色诊疗优势,集聚沪上产学研医优质资源合作,使膏方这一中医特色传统制剂彰显海派制药技术特色,传承守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中医临床、福佑大众健康。
昨日开炉后,这栋膏方楼将成为医院整个冬天最忙碌的地方之一,只为将汇聚地道药材和传统手艺精华的岳阳膏方如约送到定制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