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高度自动化无接触癌症放疗中心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亦享见”镜片本报记者 陶磊 摄
特斯拉展台 本报记者陈梦泽 摄
每天逛着进博会,行色匆匆,却总有一些展品或者展台抓人眼球,让你的脚步为其停留。它们有的创意无限,甚至让你“弹眼落睛”,当你不由自主说出“咦!好奇特”时,就是对它们最大的赞美。
昨天,本报记者奔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六大展区,为你找寻进博之“奇”。
“日抛肌”技术
见证“眼袋消失术”
在消费品展区的资生堂展台,观众可以在数字交互展区的大屏幕上触控操作,见证“眼袋消失术”的全过程,而实现这一神奇效果的“日抛肌”技术就在旁边等待体验。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日抛肌”技术通过高科技建模护肤,涂抹在原生眼袋上的产品可以根据眼袋的具体形态自适应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薄膜,宛如每天新生的第二层肌肤,长期使用可以显著淡化眼袋,改善眼部肌肤问题。
“它有两个剂型,涂抹的第一剂是高分子聚合物紧贴皮肤,达到压紧皮肤的作用,第二剂含有另外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和第一种聚合物发生反应,使这个膜产生一种张力,把眼袋压平。”工作人员说。
据悉,“日抛肌”技术开发耗时十余年,全球试验约4000次,在本届进博会上的亮相则是日本本土市场以外的首秀。
本报记者 张钰芸
TYVEK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透气耐用极难撕破
疫情之下,“大白”们穿着防护服,常常一穿就是一整天,闷热难当。技术装备展区的杜邦展台有一件TYVEK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特殊材料制成的它,神奇之处就是具备极高的透气性。
展台工作人员给记者看了一段实验视频:杯子中倒入热咖啡,一般的防护服面料覆盖在杯口,热气被困在杯子里;换杜邦的这款防护服面料覆盖,热气穿透面料,不断升腾到面料上方。
“一般的防护服使用无纺布,再在布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护膜,确实很难做到透气;我们的防护服无需盖膜,本身既透气、舒适,又具防护性。”工作人员介绍,其秘诀就在于面料采用了杜邦独有的多层连续纤维结构专利,“一般的防护服还容易撕裂或划破,尤其对于医护人员和疫苗生产人员来说,万一防护服破了,就面临很大的感染风险,必须马上更换防护服。杜邦的防护服有出众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在耐用性上也没有问题。”
听工作人员这样说,记者直接上手去撕这款防护服,真的极难撕破。
本报记者 金志刚
镜片“亦享见”
光度可达近视10000度
近视10000度、远视9000度的镜片,你听说过吗?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针对超高度屈光不正人群,推出由法国特需镜片实验室手工定制的镜片“亦享见”,帮助他们重获清晰视野,和普通人一样自由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目前,中国市场上主流镜片光度范围通常在近视3000度到远视3000度之间,依视路“亦享见”镜片光度可达近视10000度、远视9000度。此外,特殊工艺可以“隐藏”镜片厚度,2000度的近视镜片厚度接近常规镜片1000度左右的效果,兼具功能与美观性。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当今近视世界纪录10800度的患者也是“亦享见”的用户。64岁的米斯科维奇先生是一位斯洛伐克的运动摄影师,从小患有多种眼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镜片,只能将两片厚重的镜片粘起来使用。“配戴‘亦享见’镜片后,米斯科维奇恢复了正常生活,不断抓拍运动瞬间,创造出大量动人心魄的摄影作品。”
本报记者 郜阳
“高智商”放疗设备
15分钟开出“4D处方”
在今年进博会上,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瓦里安推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高度自动化无接触癌症放疗中心。这个设备可谓“高智商”,它不仅能为癌症患者提供全球首个15分钟内完成的高效个体化精准放疗,更稀奇的是,它还能根据肿瘤和身体器官每一天的变化自动调整治疗方案,开启个体化智慧放疗的新时代。
肿瘤病人最担心的就是病情恶化,最怕治疗速度跑不过肿瘤进展。这个放疗中心基于38家国际顶级癌症中心全癌种的治疗经验和数据,打通人工智能技术在放疗的全流程,每天生成虚拟CT/MR/PET融合影像,基于AI的自动靶区勾画、自动计划设计、放射剂量预测等,15分钟即可在线完成传统10小时才能完成的精准放疗工作,并且全程做到无接触。
“它就像个虚拟医生,不仅提供更温暖的引导摆位,还可监测肿瘤和器官每一天的变化,并能做到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从图像采集、器官轮廓勾画和评估,到计划生成、计划质控、计划实施的自适应流程,总时间压缩到15分钟,为患者开出更精准的、个体化的“4D处方”。
首席记者 左妍
特斯拉展台
把超级工厂“搬”来了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特斯拉旗下Model 3和Model Y已成为“街车”。进博会四届“老朋友”特斯拉,今年把展示重点从“车”转移到了“工厂”。
白车身、冲压件、电池、电机……在汽车展区,特斯拉结合上海超级工厂车间实景视频和精读性展板等多种形式,为现场观众全面揭示其在制造方面的独家秘笈,以及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观众沿着展台设计走一圈,就如同参观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完整的制造流水线。
特斯拉把上海超级工厂“搬”到观众面前,全面解析上海超级工厂压铸、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机、电池等车间生产制造流程,让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星车型背后的制造过程。同时,特斯拉还详细展示了上海超级工厂在物流运输、动力电池循环、固废回收、水处理站等方面的环保举措,为更多工厂向“可持续”改进提供宝贵经验和技术分享。
特斯拉中国区产品沟通负责人刘洋介绍,在特斯拉超级工厂里主导整条流水线的是特斯拉自主研发的生产制造控制系统(MOS),它具备人机交互、智能识别及追溯功能,可以深度应用于整车制造、电池车间、电机车间等环节。
本报记者 叶薇
青稞面包
神奇配方调出烘焙新品
生长在西藏江孜的青稞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陪伴它的不是酥油茶,而是黄油、酵母和一排排喷香的西式面包。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的乐斯福展台,一款青稞面包带着一个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来到上海。
表皮略硬,内里柔软充满弹性,还夹杂着核桃碎。相比普通面团,其“色号”略深,烘焙师傅介绍,那正是混合了青稞的效果。记者尝了一下,青稞面包和普通面包口感相差不大。
由于青稞面较难发酵,一直很少被应用于烘焙产品中。然而,青稞生长环境纯净无污染,且营养成分高,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和清理肠道的功效,很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潮流。经过2个多月努力,乐斯福与两家西藏农业高科技企业终于成功找到合适配方,研发了以青稞为主要原料之一的系列烘焙产品。
昨天,乐斯福在进博会现场与知名食品零售商来伊份、良品铺子签署协议,争取在年内将青稞面包推向市场。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混凝土碳捕捉
让房屋锁住二氧化碳
房屋不仅能住,还能捕捉碳!在技术装备展区林德展台的混凝土碳捕捉解决方案的展品前,不少人正驻足观看。“混凝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主要原料是水泥。水泥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据统计,水泥制造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8%。”林德亚太区研发技术总监朱珩介绍,林德自主开发推广的混凝土碳捕捉解决方案,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混凝土中,不会随意“跑出去”。
目前,这套房屋能捕捉碳的技术已在阿联酋得到应用,并在中国推广。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数字人民币支付
60多家商户全覆盖
对于很多参展人员尤其是外籍人士来说,在“四叶草”里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正成为进博会的一个新奇体验。“选择想购买的饮料,打开数字人民币App,扫码后输入支付密码就能完成支付,这样便能拿到商品。”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今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与中国银行全力推进数字人民币与进博会的特色场景对接,拓展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应用,进博会现场多场景多点位都有申请数字人民币App的二维码,各类参展参会人员可以使用中国境内的手机扫码注册,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进博会上,60多家商户、100多台自助售卖机实现数字人民币全覆盖,可以提供数字人民币一站式消费支付体验。
对于外籍人士来说,同样可以体验到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在国家会展中心内的数字人民币综合展示区的数字人民币版外币兑换机前,凭护照便可根据中国银行公布的实时汇率,将外币现钞兑换成等值的数字人民币,无需注册和绑定银行账户。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