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阳告(设色纸本) 邱零老先生吹泡泡 在杭州 “幽姿绝代画楼中” 开发过去 美丽的延误
第22版:夜光杯 2021-11-17

“幽姿绝代画楼中”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汤序波

近来在读周绚隆先生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以下称《易代》)。著者定性自己的研究方法为“微观史学”。“微观史学”的概念虽来自西方,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其实在我国古已有之,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窃谓《易代》堪称这方面的一部成功之作。可以说著者通过是书为读者深度理解与全面认识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嘉定士绅家族尤其是侯氏家族的“壮举”,做出的贡献令人钦佩。著者说其“从没像读《侯岐曾日记》那样,能透过一个人的内心来理解这段历史,甚至跟着日记的主人一起经受种种煎熬”。而笔者读其《易代》,则心灵为之震撼,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日记》独特价值的发现与所为,周先生说:“《侯岐曾日记》的面世,让我们仿佛在历史的某一书页中发现了一个夹层,撬开夹层往里看,又发现了一个过去一直被忽略的家族和他们的世界。因此,依据日记、私人书信、回忆录和诗文作品,来还原和描述侯岐曾家族几代人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价值的选择和人生遭际,并由此观察这段历史的所谓‘过程’,自然就成了我后来努力的方向。”(P5-6)著者史识之非凡,于斯可谓一斑见豹。从某种意义上说,《易代》所把握之“史”正如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

侯氏几代“婚姻必崇门第”。因此侯岐曾的亲友多为大名鼎鼎者,如陈子龙、夏完淳二人在我国即几可谓家喻户晓。但最让我唏嘘不已、难以释怀的则是侯岐曾的二儿媳夏淑吉。著者或鉴于传统的历史书写总体上的“忽视女性”(P81),故《易代》的第三篇《彩云散后空凭吊:闺阁膺世变》和第七篇《失侣青春首似蓬:寂寞夏淑吉》专写女性。我们合看二者,可见其“面”“点”布局之得法;而别而观之,如后者可窥著者谋篇的匠心独运之妙。就内容言,前者,清楚地交代了侯震旸(岐曾父)下至其孙“上谷六龙”三代配偶的出身背景,以补首篇《孤臣碧血遗民泪:读〈侯岐曾日记〉》这方面之“略”,而主要以群像形式记述了这些女性(包括侯氏“女儿”)在那特殊之“易代”中的种种不幸;后者,乃全书中殊为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篇,着力写夏淑吉的苦难遭际。淑吉是“几社六子”之一的崇祯十年进士夏允彝之女。

这位被“老实人陆元辅”赠诗称“幽姿绝代”(P172)的江南才女,其识见与担当令人钦佩,而她婚后遭遇之惨,又使人痛惜不已。淑吉是夏完淳嫡亲大姐,夏完淳在诗文中提到她的地方颇多,甚至认为其文采足比东汉才女蔡文姬。淑吉出阁后挚爱夫婿,操持侯家,然而在侯家诸儿媳中却最为不幸,婚后第二年即鸳鸯失侣。而这给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P169)。成为“未亡人”后,其以养育儿子为最大的精神寄托。“顺治四年五月,侯岐曾被杀以后,侯氏一门死丧狼藉,活着的或出逃在外,或被缉拿在狱。此时只有夏淑吉为出家之人,能挺身而出,于混乱中收拾残局。”公公侯岐曾、弟弟夏完淳先后遭到杀害,夫祖母龚氏也自溺而亡。

面对一连串的重大变故,夏淑吉以惊人的毅力安排逝者的丧事,料理生者的生活,教导幸存的侯家幼小,实不愧为一代女杰。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在十几岁时病死,淑吉夫亡子夭,一生不幸,主持侯家家务。她曾说:“吾数年来,三百六十骨节,交附太虚,更无系恋矣”。夏淑吉后虽遁入空门,但“她始终都未能坐视。顺治三年七月初四《日记》云:‘净云入槎,半为吾家事,与平南计议。’这是在催租的压力下,找夏平南商议宽免之法”。这写尽了一家男人皆已飘零后,夏淑吉的凄苦和坚韧,不幸而坚守。在国家易代之际,不仅男性惨遭杀戮,而女性也遭受国破家亡,亲死身孤的悲凉遭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