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你在桥上看风景 尤瑟纳尔和瑞纳式的生活 采药 开窗睡觉 新米饭断想
第23版:夜光杯 2021-11-17

新米饭断想

邵嘉敏

国庆期间,吃了朋友送来的新大米烧的饭,脑子里就浮现出了过去的那一幕幕……

第一幕:记起了“一粒米七担水”。

“一粒米七担水”,这句俗语是小辰光祖父祖母常常讲的。意思是种熟一粒米,起码要耗费七担水。再耳闻目睹及至亲力亲为,深感此言不虚。一粒谷,从种到食,至少要二十三个环节。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我小辰光,仅灌溉就是一项“真生活”,靠人力水车踏,风车、牛车赶,真是“大米饭好吃田难种”。

第二幕:忆起了“老来青”。

“老来青”是什么?现在年纪轻的不一定晓得了。我们这一代市郊农民,从小起就耳熟能详。它是水稻一个品种,系老一辈农业专家、松江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悉心培育。秸秆清秀,有穗数多、粒数多、颗粒重,后期耐寒性强、丰产性高、米质优良的协调优势。曾获亩产1433斤的创纪录丰收,五十至六十年代曾占上海郊县晚粳面积一半,还被15个国家引进。那个新大米,如玉似珠,颗粒饱满,香味浓郁,食之清新可口,黏而不腻,唇齿留香。记得我用井水烧成的新米粥,绿莹莹、香喷喷,凝头十足,一块酱瓜、盐瓜干甚至仅仅淘点酱油,“嚯碌碌”两碗下肚浑身舒畅。当然,它会退化。经过无数次的提纯复壮,现在的“苏沪香粳”仍受市民的青睐。

第三幕:响起了《五两六》。

现在六十岁出头点的上海郊区种田人一定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叶,市郊普及的广播喇叭里经常会传出“哐哐哐”的钹子声,一位女高音清脆响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钹子书(亦称浦东说书)”形式,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小故事:

生产队一位陆阿奶,在烧早饭时看见队里分的新稻柴上还有几粒稻谷,便教育孙囡红玉,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祖孙俩齐心合力把新稻柴翻个遍,稻谷一粒一粒捋下来,一称共有“五两六”,全部交还生产队。

这是当年插队落户在我们公社的知青,我的两位师、友联袂奉献的节目(创作:张乃清;演唱:周紫燕)。彼时,上海说唱名家黄永生亦亲自演绎。1974年,《五两六》被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小演唱》丛书。我亲耳聆听过,也亲手通过操控台无数次向全公社播放过。

如今虽时过境迁,丰衣足食、“食不厌精”,但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恐怕仍是需要大力弘扬的吧?

第四幕:想起了“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

五十年代前,本地一直是“两熟制(麦子、油菜—晚稻、棉花),种植单季晚稻。三年困难时期后,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后期,市郊农村推行了“三熟制(麦子、油菜—早稻—晚稻、棉花),种植“双季稻”。本来“三夏”“三秋”两个大忙,中间活生生加了个“三抢”大忙。耗尽地力、增加化肥农药等成本不计,农民更是雪上加霜,“鸟叫做到鬼叫(出早工、开夜工)”成为家常便饭。多亏了那个“杜阿哥”,真正落实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回来了“两熟制”。

“杜阿哥”大名杜述古,是南下干部,1958年8月至1966年6月任上海县县长。“文革”中受批判,到我们生产队“监督劳动”。他与农民不见生,故宅上人叫他“杜阿哥”。“文革”结束后,被调到松江县当县委书记。他在广泛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分析的基础上,勇敢、响亮地提出了:“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并于1977年在全县12个不同类型生产队作多点试验取得成效后,从1978年起试改“三熟制”为“两熟制”,打响了改革开放初期松江农业改革的第一枪!1978年12月16日,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前的两天,《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撰写的调查报告《三三见九 不如二五得十——上海市松江县试改“三熟制”为“两熟制”的调查》,给予了充分肯定。进而,整个市郊普遍将“三熟制”改为“两熟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过度使用人力资源而对农民的伤害,有效地遏制了过度使用水土资源及化肥农药而对生态的破坏,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第五幕:涌起了“禾下乘凉梦”。

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想到禾下乘凉,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袁隆平曾以“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这句话勉励青年,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国人为梦想前行。播撒下心怀人民、爱党爱国的“种子”,用汗水浇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

拉了这么多幕,闪回,新米饭到底咋样?实话说,一般般。不知咋地,再也吃不出那时候新米的味道。它不及读中学时,那个处处瘪塘的铝皮饭盒子,放在学校食堂笼格里蒸出来的猪油饭;它不及回乡务农时,逢开夜工“蒸菊花(药菊加工)”时有一角咸肉的“半夜饭”;它不及船上运猪饲料、装钢渣粉、驳粪时,“行灶”上烧的“咸酸饭”……我怀疑这是我“病态”的滋味。不过,我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病态”,且无药可救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