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曼如
陈振东
赵雅娟
从“不理解父母为什么爱捣鼓老东西”到“越来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魅力”;从“对所谓藏品无知无觉无感”到“从头学起、细心钻研,探寻老一辈藏品的当代价值”,“藏二代”的理念不止于“收”与“藏”,更看重“融入生活”、“活于当下”,记者有幸在第八届上海淘宝(收藏)文化节闭幕式上见到了一批八零后“藏二代”。
诚如组委会主任吴少华所言:“是时候,让收藏回到原点。收藏,本就该从心出发,因爱结缘,不为投资、炒作或者暴富。很多藏品,是时光的馈赠、历史记忆,守住它们,也就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零碎”唤醒红色记忆
从事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孙曼如怎么也没想到,终有一天,她会和妈妈收藏的那些零碎物件“和解”,不计前嫌地整理、擦拭、分门别类地陈列。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将其视为“假想敌”,是他们“分走了妈妈的陪伴”。
在孙曼如的记忆里,小时候,妈妈总是不着家。“她得了空,就爱买了火车票四处跑。妈妈的背包里,都是各地的地摊、老街收来的‘零碎’。”年幼的孙曼如,不很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徽章、票证甚至石头,直到2020年,疫情漫长的“居家隔离”期给她机会,重新认识妈妈的这些藏品。
“疫情期间,我帮妈妈整理藏品,其中有一沓陈旧的票证,那是抗美援朝时中国老百姓捐款、捐物后获得的凭证。后来在看电影《金刚川》时,突然想到了这些老票证,我一下就被触动了,我这才意识到妈妈那些藏品的价值,它们不是与我无关的老物件,而是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寻香”是种生活方式
同样是八零后,陈振东身处互联网行业,平素多和电脑打交道的他,生活中却是个崇尚古风的“国潮一代”。父亲陈克涛收藏了许多海派书画和明清瓷器,而陈振东对于“收藏”也有了自己的理念:“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藏家对待藏品,应该不会再像老一辈,以那种虔诚膜拜的态度来对待,好东西当然珍贵,要珍惜,但再珍贵的东西要为我所用才有价值。如果不能让我心悦、为我生活添彩,买回来就小心翼翼地束之高阁,那么这种收藏也没什么滋味。”
如今,陈振东的收藏主要是沉香,他说自己玩香,并非附庸风雅,而是想要通过香艺来追溯历史,探寻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会定期举办香艺沙龙。我们穿着汉唐或者宋朝的服饰,配以同时代的仿制器具、音乐,然后行礼、合香、熏香、品香,沉浸式体验古人的生活。”
在陈振东看来,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香艺、追寻古风,实际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现在的艺术品收藏,唯有融入生活,才能让人沉醉其中。”
守住文化也守住根
家里有个收藏迷是什么感受?赵雅娟最有发言权。印象中,自从父亲赵文龙迷上了收老家具,家里的摆设那是“一月一变”。“我是1982年生的,我读书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之时。但和别人家里有席梦思床、进口布艺沙发不同,我们家简直就像坐着时光机往回赶。”赵雅娟说:“爸爸每月发了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就是淘换老家具,家里现代化家具一件不留,就连我的床都被替换成老红木大开门雕花架子的大床。那时候,都在追《还珠格格》,我睡的就是小燕子那种床,一直睡到读大学。”
在新加坡学了商科回国的赵雅娟,原本没想过要“继承家业”,谁知道小时候潜移默化播下的种子居然在而立之年开了花:“大约在30岁过后,一下子就对老物件有了兴趣。”
如今,赵雅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帮爸爸打理松江九亭镇那座建造了22年尚未完工的古院落——荟珍屋,内有十余座老宅,廊廊相连,小桥流水,未来,大量明清江南苏作文人精品家具将散落其间。赵雅娟说,她也是在千百次抚摸那些老物件后,才有了一种人和物的情感联结:“每一栋古建筑、每一件古家具的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我爸爸从收藏明清瓷器、古家具,到后来收藏古建筑,他凭着一腔热血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攒下的这些家当,那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根脉、瑰宝。是它们,让我们明晰了自己的来处。我们有责任去守住我们的根。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