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12355青春在线邀你当“暖心师” 收到一个专属“藏宝盒”  一年级萌娃会放些什么 “上海比萨斜塔”引来童心护塔
第5版:上海新闻 2021-12-02

“上海比萨斜塔”引来童心护塔

一群三年级小学生向松江区文保所提交护珠塔探究报告

今天上午,学生们在护珠塔旁探究护塔课题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的护珠塔,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斜度已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

怎样保护这座斜塔?如何让这座斜塔更好地传递历史和人文价值?昨天,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一群三年级小朋友组成的项目化学习小组,将相关“课题探究报告”提交到了区文化市场和文物保护管理所。

课堂里搭建模拟塔

“也许是近水楼台吧,身边就有这么一大奇观,何不让孩子去做一番探究呢。这也是爱家乡的一种具体表现吧。”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副校长王利敏介绍,学校在三年级成立了一个项目化学习小组,名称就叫“塔形斜影”,发动孩子们一起寻找护珠塔斜而不倒的原因,以及怎样让这座塔真正不会倾倒。

课余时间,一直为破解斜塔之谜左思右想的陈星盟同学,发现操场上有一只空矿泉水瓶正被风吹得到处乱滚。他灵机一动:空塑料瓶被风一吹就倒,不就是因为风力大于瓶子的重力吗?于是,他试着往瓶子里灌了些沙子,再竖放在风力相同的地方,结果发现瓶子没有被吹倒。潘靖同学通过实地察看和查阅资料,得知历史上窃贼多次“挖宝”导致护珠塔底座几乎被掏空,塔失去重心后自然就慢慢倾斜。这两名同学兴奋地将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了学习小组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们这个‘塔形斜影’学习小组共有6位指导教师,每人负责两节课的专题讨论,都是围绕护珠塔的历史、现状和保护策略展开的。”杨春燕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探究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和“模拟验证护珠塔稳定性的因素”,其他老师指导的探究内容还有“搭建护珠塔支架模型”“制作你心目中的护珠塔原型”“护珠塔思维导图制作”“整理归类搜集到的各种斜塔资料”等。

杨老师说,同学们的观察都很细致,也肯动脑筋,课堂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矿泉水瓶搭建模拟塔,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很多让护珠塔斜而不倒的措施。陈星盟所在的小组往瓶子里灌入一定量的沙子,以增加瓶底的重量;潘靖同学所在的小组在瓶子外面加了几根支架,以扩大底部面积;还有的小组把上述两种方案都用上了。大家先是画草图,再用橡皮泥、吸管等材料做支架,最终都很好地稳住了模拟塔。

两套实体保护方案

“护珠塔内部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是用很黏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等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扇门。而且,每层的门没有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一面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着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同时,因为使用了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某些墙面会断裂,塔身却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了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优美姿态。”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课题探究报告”中不仅分析了护珠塔常年不倒的成因,还向区文保所提交了两套实体保护方案:一是通过搭建支架来支撑塔体的“站立”;二是填平塔身墙体的裂纹,并在塔的地基内填充加固物。

“其实,孩子们提出的这两套实体保护方案,文保部门在护珠塔的维护上都已经采用了,并不是什么新见解。但是,孩子们能够开动小脑筋,培养善于探究的能力,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王利敏说,更可喜的是,在提交给区文保所的方案里,孩子们还提出了文化保护方案,并制成了二维码。钱欣辰、刘梓慕、张雨旋、吴君浩同学录制了介绍护珠塔文物价值的音频;胡夏、范铄妍、石梓涵、朱祺芮、侯珺怡同学录制了护珠塔探寻之旅的音频。

同学们还别出心裁地将二维码与书签完美结合,做成了极具童心的护珠塔文创书签,正面是精美的护珠塔拓印和绘画,背面是宣传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人们可以知晓如何阅读和保护好上海这座珍奇斜塔。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