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青睐上海的艺术家数量猛增 掌声送给“可恶”的南田洋子 “邬达克建筑”童趣盎然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12-02
小朋友用画笔致敬建筑大师

“邬达克建筑”童趣盎然

刘墨诚专心写生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画信展

上周六一早,家里的闹钟一响,家住松江的9岁小朋友刘墨诚就一骨碌翻身爬了起来。他当天的行头是妈妈几天前特意买的,淡蓝色的衬衫外搭蓝白红相间的条纹毛衫,同色系的领结一打,再戴一顶蓝黑色的小毡帽,腔调十足。这天,他们要到市区参加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中的“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和写生活动,现场画下心中的邬达克建筑。

9时不到,一家三口已经来到了位于长宁区番禺路的邬达克纪念馆。本白的墙面上,深褐色的石板瓦双坡屋顶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在秋草黄叶的点缀下颇有英国乡村的味道。走进屋子,通过窄窄的柚木楼梯来到二楼,画信展的氛围一下子浓烈起来。每一个房间里、走廊里都挂满了征集而来的邬达克绘画作品,武康大楼、大光明戏院、国际饭店……有小朋友画的,也有成人画的,就像是走进了邬达克建筑的童话世界。

为了带孩子参加这个活动,刘墨诚的妈妈邹润萍已经忙活了一周,她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还让孩子看了相关的纪录片。刘墨诚对邬达克纪念馆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妈妈,这里的木地板踩上去能发出吱呀声,和我们家里的不一样,是历史久远的原因吗?”“这扇门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为什么邬达克先生离开的时候要带走它?”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是本次活动的发起者和策划者,“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活动她已坚持做了7年。回忆起组织活动的初衷,她感慨道:“建筑遗产是上海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上海‘城市阅读’最好的读本。但邬达克纪念馆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来参观的都是附近居住的老年人。所以,我决心让更多的人了解邬达克建筑,通过美术展、摄影展等方式,参与进来,珍爱、保护和传承上海历史文化。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邬达克,并愿意用笔下的作品来致敬这位建筑大师,我很开心也很感动。”

当天,在纪念馆里还举行了“建筑可阅读”写生活动,美术老师王辉一直在庭院中忙前忙后,辅导孩子们创作。冬日暖阳下,古老建筑前,小画家们一个个沉醉在自己的创作中,安静而美好。刘墨诚还特意在建筑外面画了一个篮球架:“我希望吸引更多的小朋友来这里玩,也让他们听听邬达克的故事。”

早在半个月前接到主办方邀请后,王辉就开始准备了。“先是组织孩子们在课堂上画了一批邬达克建筑,然后挑选出十几幅优秀的装裱好,开展前一周就送到纪念馆布展。”王辉说,“以前总觉得孩子们年龄小,对历史不一定感兴趣,但在这次教他们画邬达克建筑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喜欢听上海的历史故事,还一个个都是天生的设计师,他们笔下的邬达克建筑画得趣味横生、充满想象力。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接下来计划多组织一些类似的写生活动。”

据了解,当天的画信展中共有87幅作品展出,作者年龄下至6岁,上至72岁,其中有10幅出自“星星的孩子”之手。当天参与写生活动的小朋友有30多个。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新上海人,虽然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但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并不深入。这个活动办得特别好,让我们有机会多了解一些上海的历史。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计划,准备每个假期带孩子去这些邬达克建筑实地打卡呢!”邹润萍说。

本报特约记者 贾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