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新镇
迎龙村“烟渔菛垄”景区
红色代办员
古海塘
悠悠古道、柘树成林。在上海奉贤成陆最早的地方,有一片土地名叫柘林。柘林的成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5000余年。由于古时长期为海潮困扰,于清朝年间开始修筑海塘。现今在奉柘公路上依旧保存完好的4公里长华亭古海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筑塘工艺衍生而来的“滚灯”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柘林镇于2000年起连续6届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而今的滨海古镇柘林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推动建设高品质宜居地。2021年11月9日,奉贤区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走访调研柘林镇时指出,柘林镇在经济增量、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均走在全区前列,未来,要围绕“三区两镇”联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个性化的城市功能和滨海城市新样式。
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柘林正以“柘树成林”的激情和气魄,积极探索国际大都市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产业发达、人文荟萃的新江南特色新镇。
从绿色出发
绘生态宜居田园画卷
走进现今的柘林镇,放眼所及是水清岸绿、稻香果硕、家和业兴的美丽家园景象。柘林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全镇建城区内绿化面积达546.51公顷,绿化覆盖率40.54%,聚焦湿地、公益林、村庄绿化,围绕镇域特色构建回归自然、自然而然的生态格局。
既有山水田园之乐,也能荷载城市繁华丰盛,这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柘林拥有全市唯一一块新市镇——柘林新镇,总规划面积近5平方公里,由东、西两个社区加产业园区组成。作为上海五大新城奉贤新城的辐射区,新镇紧抓“三区两镇”发展契机,强化聚合协同效应,从西片区强服务,东社区强品质出发,以人为尺度打造新镇空间,将一座宜居宜业的田园式品质小镇展现眼前,引人无限遐想。
新镇以公园为主轴,利用自然生态基底构建蓝绿交织、水林共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田园小镇生活。同时,新镇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紧扣民生主题,以邻里中心、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为圆心,15分钟生活圈为半径,推动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社区服务、商业配套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并建立“高端有市场、中间有支持、基础有保障”的住房体系,构建活力多元的社区环境。在产业支撑上,新镇依托奉贤新城、上海市化工区、海湾旅游区、大学园区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构建新镇总部商业办公集群,形成柘林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硅谷。
留得住青山绿水,更留得住田园乡愁。柘林镇以“双树双生”为意象,科学统筹乡村规划建设,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同时打造新时代“新的田园综合体”。“东部之树”以华亭古海塘遗址公园为根基,江海南路为主干,新林路、新塘路、南横泾、贝港等道路水系为枝杈,古树古桥、湿地公园等星罗棋布于其间,结合人文历史打造底蕴深厚的乡村生活环境。而“西部之树”以浦卫公路为主干,北横路、迎立路、南沙港等道路水系为枝杈,用万米步道串联千亩良田,连接“和美宅基”沿线点位打造智慧化、社群化、系统化的田园综合体,让乡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生活,走出了一条兼具城市便利与乡村气质的特色之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从实际出发
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农村要发展,首先还是在于人,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在“和美宅基”创建过程中,为让尽可能多的村民受益受惠,柘林镇迎龙村成立公益服务社,雇佣当地村民入职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自2019年迎龙村“烟渔菛垄”景区获评奉贤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后,公益服务社共发动750人次村民参与景区工作,户均增收约1500元。这项全市首创的村级公益服务社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实现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带动农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在农村未来发展新经济业态中,乡村民宿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也是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的一条重要路径。柘林镇华亭村是奉贤区最早开展民宿建设项目的区域,以村域生态为底色建设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现已有挂牌民宿1家,在建民宿4家,后续将逐步实现集群化效应,发展成为生机盎然的民宿旅游专业村。
同时,盘活村域闲置资产也为柘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释放了新活力。海湾村“云溪湾里”将两处闲置厂房改造为标准化运动场馆,内含篮球场、足球场、射箭场、水上运动区等,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走进柘林,并通过与周边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动建立工作室、室验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南胜村在乡村旅游中加入文化创意,于游玩之上附加中国“莲”文化内涵,依托现有老旧厂房建立“莲创智谷”芳香产业总部,以“青莲南胜”为主题打造农旅结合产业链,承载“莲政”教育基地、清莲科研工坊、农创综合交易展示平台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随着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烟渔菛垄”“云溪湾里”“莲创智谷”等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串珠成链、相映成景,到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在柘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从人民出发
建共治共享和谐家园
树聚成林,人聚成事,柘林镇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激发党员队伍干事热情和村、居民参与建设的内生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当今,社区治理已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柘林镇分别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群服务站和村居党建网格三个层面设置“红色代办点”,围绕群众日常生活遇到的方方面面,设置综合治理、民生保障、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六大类共120项代办清单,以更精细的服务解锁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加入,“红色代办员”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进一步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实现了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乡村治理,法治先行。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法治保障乡村治理是夯实基层基础的固本良策。柘林镇各村积极响应奉贤区“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迎龙村、南胜村等首先出台村级试行手册,针对村民待遇、宅基管理、公共服务、河道管理、土地流转等具体内容进行约定,通过村民参与、村民制定、村民遵守的方式,用“村民的话”管“村民的事”,形成相互约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并在村民中确立“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推进乡村民主法治。
此外,就如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柘林镇新塘村也给出新解法,通过在村委会设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暨信访代理服务站”,每个村民小组建立“宅基议事堂”,让村民们有地方“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基本实现“小事不出议事堂,大事不出村委会”,并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和普法志愿者,使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营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柘树成林,万象更新。在柘林镇中心,一棵古银杏跨越千年沧桑与风华依旧矗然伫立,整齐的村巷里不时走过辛勤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这里有碧海蓝天,这里有古道绵延,这里有极富特色的滚灯民艺,这里有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这里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栖息之所。这里就是柘林。(文/蒋斐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