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挽救患肝硬化的丈夫,妻子毅然捐出60%的肝脏。“另一半”对夫妻俩来说,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对夫妻生死与共的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日前,华山医院普外科教授王正昕告诉记者,这对同“肝”夫妻恢复得都很好,有望先后出院。
12月7日,王正昕领衔的肝移植团队顺利完成这场特别的手术,妻子郝女士捐出60%的健康肝给肝脏严重受损的丈夫,帮助他重获新生。王教授介绍,因为要综合考虑血型、肝脏大小匹配、血管变异、家庭关系等问题,夫妻之间捐肝比较少见,身为医生,他觉得很感动。
肚子变大了
患者朱先生今年40岁,来自山东枣庄,有长期乙肝病史。因未能规律合理治疗,今年7月初,朱先生肚子一点点大起来,不到3个月就像“十月怀胎”一样。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出现间歇性的意识不清,家人紧急送医。经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门静脉高压,脾亢,肝性脑病”。这意味着他的肝硬化已到终末期,很快会威胁到生命。当地医生告诉他们,若能实施肝移植手术,或许还有转机。
找到好医生
朱先生的乡邻也热心地帮他出谋划策,巧的是,有位同乡3年前因肝硬化晚期在华山医院做过肝移植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完全看不出曾经“命悬一线”。朱先生一家从身边的案例看到了希望,在同乡介绍下,联系上华山医院普外科医生沈丛欢。
沈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远超朱家人想象,也让他们更有信心。为了减少患者一家来回奔波,沈医生多次与他们远程沟通病情,解答移植相关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到患者肝脏受损严重,而器官捐献需要等待,时间不确定,为了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沈医生给出了第二条选择:亲属捐肝。如果有适配的亲属愿意捐肝,不仅可以尽早手术,也能减少总体花费,减轻经济负担。
全家去配型
听了沈医生的建议,朱先生家人先后前往医院检查,但他父母年迈,两个妹妹血型不匹配。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朱先生结发20年的妻子郝女士血型恰好匹配,忽略朱先生肝腹水的重量,夫妻俩的身高体重也相差不多,这意味着妻子捐肝有可行性。了解到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家人都很担心郝女士的安全,但她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救他!”现在同“肝”共苦,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甜”。听到郝女士的决定,乡邻深受感动,自发地为他们捐款。
移植成功了
两个星期前,夫妻俩在父母兄妹陪伴下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见到了“网聊”数月的沈医生。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术前准备,夫妻俩12月7日上午9时在华山医院接受亲体肝移植手术。王正昕肝移植团队同时为供受体手术,沈医生先为朱先生排腹水近10000毫升,随后行病肝切除手术。与此同时,陶一峰医生在隔壁手术室为郝女士行供肝获取手术。下午2时,在多次术中超声及胆道造影确认后,成功获取妻子右半肝605克,经过王医生精细的血管修整与重建后,移植到丈夫体内,开启同“肝”共苦的生命旅程。
目前,夫妇双方恢复良好,被“一分为二”的健康肝脏正在他们体内顺利运转工作,预计本周郝女士可以顺利出院,术后2周左右,朱先生也可以顺利出院。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般术后半年双方的肝脏都能够恢复到接近正常大小,夫妇俩有望回归健康的生活。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