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岸
通货百千,阴阳有别。阳间因国而异,阴间么——可能要分得细一些。就拿锡箔来说,同在浦东一地,操着本地口音,一张巴掌大小烫锡的薄纸——且不论质地好坏——就有好几种折法。
最简单的是不折,成摞抖散扔到火盆里,省时省力。有人把成摞的锡箔带到坟头,摆个板凳就着火盆,一张张顺手捏过扔进去,好像现包小馄饨,不过没有馅子。
考究一点的是“元宝”,光我见过的折法就有两三种。有一种规规矩矩,像包大馄饨:先不合边地对折,再折角,再如何,最后一“撑”,大概成了元宝的样子。如此巧手致富,把紧紧一叠纸变成鼓鼓一大包,企盼先人履厚席丰。
最精工细作的是“银箱”(只听亲眷说着,不知道确切的写法)。先用几张锡箔拼接成一个正方体的外壳,用胶水粘合五面,放进另一种折好的锡箔,最后封口。这样一个“银箱”实足足沉甸甸,要好长时间才烧得尽。
折惯元宝的人看见烧光板或者下小馄饨的,要背过身说“这不值铜钿的”,仿佛亲人偷懒好闲,先祖在阴间就要吃亏。也有人觉得不过一张锡箔,折成花也是这点“面值”,表心意、合礼俗就好了。
折法有讲究,折的人也有。一般亲戚朋友,做出来是一般的面值,直系晚辈做的,就特别值钱。
除此之外还要念经。有人怕错跟着录音念,内外兼修,真是心诚到家了。旁边一位打趣说,如果不小心念错,哪里可以调换(口+伐)?——“‘错版’才能值铜钿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