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上海新增一例本土确诊病例 加梯后续维护怎么办? 广告 听,“西凌爷爷”开讲啦 3岁女儿的这个问题让她泪奔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12-18

3岁女儿的这个问题让她泪奔

——逆行进入封闭小区的社区医生口述实录

两位社区医生在封闭小区里服务

浦东新区张江镇张东路2281弄玉兰香苑四期小区自12月8日升为中风险地区后,由社区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等组成的“逆行”志愿服务队进入小区。今天,记者连线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韩卉,听她口述亲历的封闭小区“抗疫”故事。

出发

12月7日下午,我忽然接到社区医院领导电话:“玉兰香苑四期发现一例新冠病例,你收拾一下东西,随时准备出发。”我赶紧去幼儿园接了女儿回家,女儿3岁,路上我和她说:“闺女,妈妈要去做一份工作,这几天可能回不来了。”女儿的大眼睛一下子充满了泪水,可怜巴巴地说:“妈妈你能不去吗?”我赶紧把女儿搂在怀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她解释,只能说:“这就是妈妈的工作啊。”

回家收拾好行李,晚上6时接到领导电话:“出发吧!”爸爸帮我提着行李箱,女儿个头小小的,也坚持帮我拿着脸盆,送我下楼。我坐上出租车上回头一看,爸爸和女儿一老一小站在路边目送着我,我忽然眼睛有点湿润。

虽然马上投入战“疫”,但还是很想女儿。抽空给女儿视频通话,那头传来女儿奶声奶气的声音:“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告诉她要十几天时,她问,“是睡觉闭眼然后睁眼后,就能看见妈妈吗?”我只好告诉她,“你睡觉闭眼睁眼十几次妈妈就回来了。”她掰着手指头数了半天,只能数到3……我的泪水一下子就忍不住滚落下来。

战斗

12月7日晚,我们进驻封闭小区后,居委干部看见我们就像看到了救星,给了我们一个大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小区居民的各种就医需求:有要生孩子的,有要出去做化疗的,有被狗咬了的、被猫抓了的,还有要拔导尿管的……

我和另外一名社区医生小蔡被居民团团围住,各种问题扑面而来:“医生,我的高血压药吃完了怎么办?”“医生,我好像拉肚子了。”“医生,我鼻塞。”“医生,我要去做产检,出不去怎么办?”

我一个头两个大,赶紧打电话求助社区卫生中心。医院领导们紧急连夜开会商讨,我们也想办法解决居民的需求。比如,高血压药先临时让外面的亲戚朋友帮忙送一点,拉肚子配点糖盐水,生理盐水喷喷鼻子舒缓一下……

忙到半夜,我没洗漱躺到床上直接睡过去了,这辈子第一次睡行军床,好怀念家里的席梦思……

援军

就在我们累得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川杨新苑的居民区书记带着志愿者的“援军”从天而降!我们开会商量了一下,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出了3个办事窗口和1个登记处。登记处就是把居民的就医需求分流并登记,3个窗口分别是120转运窗口、配药窗口、测血压窗口。

配药,在封闭小区里做起来并不容易。怎么说呢?配药就像一场接力赛。早上8:30-10:30,居民来找医生配药,社区医生问诊开处方,交给登记处登记,然后把医保卡和处方消毒后交给外场志愿者。外场志愿者帮忙送到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消毒后帮忙挂号、开处方、拿药,再交给外场志愿者,外场志愿者给我们送回来。小区里的医生再收钱、发药。这场接力赛,要经过七八个人的接力,哪一环都不能出错。迄今为止,共计配药122人次。

穿着大白防护服不能喝水上厕所,我的膀胱炎犯了,脱了防护服后老要跑厕所,小蔡更是忍着身体不适坚持战斗……每天我们都互相鼓励,这就是我们的战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温暖

过去我觉得上海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有点距离的城市,现在,我觉得上海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我们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有社区医院退休的张蕙兰阿姨每天来帮忙配药发药,护士龚晓英姐姐来帮忙打针,我们还经常蹭居委的“爱心早饭”(他们自己在家做好为我们带过来)。还有医院领导们的各种关心,协调给我们装了热水器洗澡,大写一个“赞”!

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当然是疫情快点结束,大家都回归平静的生活,想旅游去旅游,想回老家就回老家。通过这次经历,我看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力,基层社区、医院、民警等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的战斗力!我想和玉兰香苑四期居民说,不要害怕,不用孤单,我们与你们同在!曙光在前!

首席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