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玲
这两天,寒潮导致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强降温,上海也在冬至过后,真正感受到了冬天的“滋味”。当大多数人备好了防寒衣物和神器的同时,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户外工作者,以独居、高龄、失能老人为代表的特殊人群,却最需要暖流,最需要关怀。
寒潮中,乐见暖流涌动。“少点一份外卖”的倡议,在公众记忆里已成为“温暖品牌”。这个“品牌”的延伸,是今年各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区纷纷开设“爱心驿站”“避寒驿站”“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站里还有沙发椅、冬被、急救箱、暖宝宝等应急用品;有的街道给一线“骑手”送上了“暖心包”御寒物;不少社区食堂供应免费姜茶,面点档24小时值班,确保有人需要应急吃碗热汤面。
一个城市是否有暖意,一要看怎么对待“干活的人”,二要看怎么对待弱势群体。这两天,“照顾好老人”成为社区里的“要紧事”。寒潮强降温对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危害性众所周知。许多居委会办公室临时变成“特殊人群避寒点”,空调开足,零食备好;社区中的“睦邻互助站”也将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避寒,有事有照应,老人适意又安心;对于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还将饭菜送上门,像普陀宜川社区老年食堂每天为近200户老人送餐上门,这对辖区老人而言真是“送到嘴边”的贴心与温暖。
点点滴滴汇成暖流,寒冬中的暖流的本质在于呵护照顾,在于用心成全。像浦东塘桥小区居民章建勤,日前他煮好几壶老姜茶送去给施工工人。原因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干干净净地过上年,浦建集团对小区综合整新的工人们都在顶着严寒工作;在整修中他们还想办法为原本不具备加装条件的6个门栋创造了施工空间;寒潮来袭,施工单位不仅给小区困难群众、独居老人送保温用品,工人还主动协助小区包扎水管。正是施工方以敬业品质建立的信任,才赢得小区居民的暖心呵护。
上海市及各区基于“一网统管”的大数据管理平台,虽然能精准管控各重点路口、各小区,但管理好垃圾箱房、管道、水箱、水表、裸露的室外消防栓等,还是需要人的亲自工作。把这些工作一一做到位,才是寒冬中暖流的基底。寒潮中,永远都需要“热心人”,需要对温暖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