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虎造型的点心喜气洋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1月30日中午,刚获得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护理组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有的菜是医院食堂定制的,有的菜是姐妹们从家里带来的,摆得满满当当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在普陀区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点,尽管已是除夕,仍有市民前来做核酸,检测人员轮流替换吃年夜饭 杨建正 摄
除夕和大年初一、初二三餐,复旦大学留校师生职工只需凭卡消费1分钱,即可享用春节美食。除夕夜,食堂开放至零点后供留校师生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供应免费小零食,还可一起包水饺、汤圆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除夕日是天山中医医院医务组驻守上海长宁区嘉虹酒店隔离点的第671天。在千家万户团团圆圆吃年夜饭之时,天山中医医院医务组的“大白”们给隔离人员送上了新年礼物和祝福。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是坚守在防疫第一线,是白衣天使的职责。工作间隙,“大白”们聚在一起,把工作餐当成年夜饭,一同合影记录下这特殊的一天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除夕夜,在71路中运量公交申昆路终点站,车队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抽空在调度室内吃年夜饭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中建三局华为上海青浦研发生产项目现场,九桌年夜饭一字排开,犒劳百余名主动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建设者 本报记者 戴天骄 摄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去年1499户居民顺利回搬入住曹杨一村。1月30日,回搬居民齐聚一堂,共庆佳节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1月30日下午,金山区山阳镇长兴村的俞秋华阿姨带着孙子正在忙着准备一家人的年夜饭,琳琅满目的食材摆满了桌子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杨浦区暇福养老院内,老人们举杯喜迎虎年新春,一起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肖茜颖
今年春节,这个城市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乡,有的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但对待除夕年夜饭绝对得仪式感“拉满”。一顿年夜饭温暖着无数守沪者的心,而他们的回馈则是给予这座城加倍温暖。
传统味
除夕夜,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食堂推出4款“岐黄年夜饭”免费套餐,暗藏玄机。其中,A套餐主菜就有红烧牛腩、盐水虾、板栗焖鸡、香酥带鱼、素炒西兰花,点心则任选酒酿圆子或水饺,还赠送一个装满了瓜子、花生、糖果、水果的小福袋。让不少学生眼前一亮的是,菜单充满了中医特色,不忘附上养生提示:板栗味甘,性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效……对于400多名留校的中医学子来说,药食同源、药膳是课堂上最熟悉的内容,而在新春佳节里,一道道传统又健康的美味,滋养身心。
师生齐迎虎年练虎戏也是当天重头戏。“虎戏”是中医传统功法“五禽戏”的第一部分,能疏肝理气、舒经活络。在暖意融融的学生事务中心,师生一起练起了新春“虎”戏,来自新疆的大一学生衣力米努满怀期待:“我希望新一年虎虎生威。”
团圆情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护理组,这是来自安徽阜阳的秦香第三个无法和家人共度的春节,也是首次和战友们共享特别的迎新大餐。“很难得有时间和那么多同事一起坐下来吃东西、聊天,很热闹、特别暖。这个大家庭也让我想到了在老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25岁的她提起老家时透露着思念。
急诊护士长张燕红介绍,自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以来,每年除夕都会向全院在岗员工提供年夜饭。但今年她还特地在1月30日为自己的急诊护理组又张罗了一顿年夜饭:除了年夜饭特色套餐外,还摆上酸奶坚果等。“急诊护理强调高效性,工作压力尤其大。疫情以来,很多护士没有机会回老家。她们嘴上不说,但心里非常想家。”她称,60人护理组中,超过一半护士都来自全国各地,而六成以上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虽然,急诊护理组春节排班参照平时,但张燕红还特地和一些年长的同事在年夜饭上提醒90后们积极报名参加院方组织的观影等新春活动。“多散散心,找朋友聚聚,别一个人‘宅’。”叮嘱这些时,她的语气就像妈妈。
归属感
昨天中午,在曹杨街道的幸福饭堂里,红烧蹄髈、本帮熏鱼、松鼠桂鱼等佳肴琳琅满目;福字窗花、大红灯笼、蝴蝶兰等“气氛组”年味正浓;30名留沪驻守的社区工作者和高龄独居老人围坐一团举杯共祝虎年大吉。
负责曹杨街道消杀工作的张劲涛因下午有工作,便用橘子汁代替酒。即将迈入48岁本命年的他,满眼的快乐一点都藏不住:“这不止是一顿年夜饭啊,请的全部是我们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是街道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真的很自豪。”他不免回忆起,这两年真的不容易:辖区里发现阳性个例,他和同事毫不犹豫地往前冲;为了安全消杀防疫,他带团队凌晨两三点赶往现场,甚至连续15天每晚只能合眼一两个小时。消杀需要随时待命,他已多年没回合肥和父母吃团圆饭,但他说:“我是退伍军人,军人一上战场就要冲锋陷阵。消杀是我的工作,选择了它,就要做好它,而且我的家也住在曹杨,守护这里义不容辞。”
这个春节,对于老张注定是忙碌的假期,无法安心陪伴妻女。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得意:“我下午去隔离酒店工作,那里的同事又要留我吃一顿年夜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