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
如果给春节的诗词排位,那么,王安石的《元日》当之无愧第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小学课本就有,基本上人人熟知。
不过,这两年,我发现《元日》这首诗,又难懂了。
不少人不知道,何谓“新桃”“旧符”。记得我初读此诗,特地去查了词典。原来古人门前总是左右贴着桃木做的木板,上书门神名字,或贴着门神的画。后来,“桃符”也可以指代春联。
还有不少人,不理解第二句的“屠苏”是什么意思。其实,“屠苏”是一种酒。相传古人过年,大年初一时总要饮屠苏酒,为的是避免这一年染上瘟疫。
如今,中国人过年,还有多少人会在门上贴上桃符、门神或春联呢?还有多少人,会在大年初一饮用屠苏酒呢?
尤其是饮屠苏酒,按照我的理解,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多少有些仪式感吧,多少会有人效仿、讨个口彩吧。但似乎,屠苏酒这三个字,就像干戈寥落四周星,飘散得无影无踪。
这两句不了解,也属正常。但就在这个春节,我突然发现,《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居然有不少小朋友不理解了。
我问一些10后,什么是“爆竹”,居然有些迷惘。是啊,如今不少地方,早已因空气污染原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小朋友印象中的烟花爆竹,大概都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烟花秀”了。你再去和10后的小朋友说,古人燃烧竹子,产生炸裂声,用以驱赶瘟神,所以才有“爆竹”之名。小朋友很难理解了吧。
我想,时代是前行的。我们当然要与时俱进。但说实话,如果不懂得中国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在“过年”这段仪式感最强的日子中,没有传承,那么,中国人的年味势必会渐渐飘散。
我们可以不燃放爆竹,不饮屠苏酒,不贴桃符,但至少,我们要知道,从前的马车很慢,从前的光阴很长,从前的爱情很纯粹,从前的春节很热闹……
丢掉了年味的春节,是不完整的,是没有文化的。而渐渐读不懂王安石的《元日》,那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