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尤 今
许多人都有被食物“伤害”的经验,这些不愉快的记忆,多半与家境拮据有关。
一提起豆腐,阿薇便双眉紧蹙——就算是由米其林大厨料理的豆腐佳肴,也无法勾起她的食欲。
“我吃伤了。”她说:“我七岁时,当建筑工人的父亲在工地跌伤而变成瘸子,一直找不到工作,变得消极而又消沉。自此,抚养五个孩子的担子,便沉甸甸地落在母亲身上。她在家里为他人照顾襁褓中的婴孩以维持生计,收入低微,捉襟见肘,常常三餐不继。邻居张大嫂是豆腐摊贩,她卖的豆腐,都是自家做的。张大嫂知道我家的窘境,每天都把卖不完的豆腐送给我们——成长后回想,兴许她是刻意多做一些来送给我们的。这些豆腐对于当时缺粮的我们来说,等同于及时雨。豆腐营养丰富,易于烹调,蒸炸煮炒、焖烧炖煨、卤烩烤烫,无一不可;此外,豆腐可冷吃,也可热食;可当菜肴,也可做成甜食。于是,我们的餐桌上,便天天有豆腐。每天的食材相同而又单调,渐渐地,母亲也黔驴技穷了,于是,同样的菜式一再重复;后来,一看到豆腐,舌头便长满了鸡皮疙瘩。当然,和饥肠辘辘相比,有得吃,就算再厌、再腻,却还是幸福的;只是长大以后,我的胃囊便和豆腐势不两立了!”
现在,不吃豆腐的阿薇,却有着一颗比豆腐更为柔软的心,她成了别人的“及时雨”——每个月都出钱出力,为多户贫寒人家提供盒饭。
阿琴呢,不吃黄瓜。她和黄瓜之间,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她忆述,父亲早逝,母亲在公厕当看管员,她的零用钱少得可怜,每天上课时,肚子里好像平白长出了七八只手,一下一下地掐着空空的胃囊。放学后,走在路上,气势磅礴地吞食着空气,试图给那空旷一如大漠的胃囊注入一点东西;然而,她尖锐地感受到的,却是胃囊在残酷地消化着胃囊的痛楚。有一天,途经菜市上学时,她注意到,有个摊贩把黄瓜放在一个角落的木箱里,当她忙着做生意时,这个角落,没人看管。阿琴起了歹念,伸手偷拿;一得手,便快步走开。到了学校,在休息时间里,她躲进厕所,大口大口地啃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她每天都去偷黄瓜吃。后来,母亲换了工作,给的零用钱增加了,她才停止了偷窃的行为。然而,这件事,一直是她心里一个淌血的伤痕。一年后,阿琴储集了足够的钱,鼓起勇气找那摊贩,向她道歉、还钱,万万想不到,那摊贩居然说道:“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你穿着校服,每天就只偷一条黄瓜,没有贪心多要,我知道,你如果不是深陷困境,是不会出此下策的,所以,我任由你偷,不戳穿你,更不捕抓你,就权当是帮助你。你今天回来找我,就证明我当初没有看错人哟!”一股暖流如闪电般贯穿阿琴全身,原来啊,“不动声色”也是一种助人的美德和方式!她泪流满面。
如今,从事教职的阿琴,总在暗地里向贫寒学生伸出援手。
黑色的经历,不是人生道路上的蛇蝎,它是心房里的一颗种子,只要有爱的浇灌,便会开出绚烂的鲜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