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有一条河穿过的群艺馆 公共文化服务24小时不打烊
第7版:文体汇 2022-02-26

有一条河穿过的群艺馆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扫码云参观浦东群艺馆

沿着锦绣路行至高科西路,街边几块平整而巨大的灰色方形盒子构成的建筑体,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朴素温柔却又格外醒目,这就是2月15日正式开馆的浦东群众艺术馆,占地2.7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各区中最大的群众艺术场馆,较过去的浦东“老群艺馆”,足足大了6倍。

一桥飞架东西

负责浦东群艺馆建筑设计的山水秀建筑事务所设计师祝晓峰告诉记者,可以把整个建筑体看作一个多层交互的平台聚落系统,如同一个平板电脑上自由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种规模的方盒体,“最大的‘盒子’就是剧场,小一些的是排练厅、文体活动室、展厅。‘盒子’与‘盒子’之间,高低错落,互相重叠,建筑内部楼梯的上上下下也可以成为一种探索空间的乐趣。”

庭院、四合院传统建筑结构的沁入,影响了祝晓峰对浦东群艺馆建筑的设计基本理念。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将它分成东大西小两个区域,两座横跨河上的廊桥与两岸的平台构成了一个套接的回字形庭院结构。而正因为有了绵延的河水潺潺而过,粼粼的波光平衡了现代建筑硬朗的直线条,使之多了些许柔情。

计划中,廊桥上的空间将延伸出几处庭院,眼下尚未完工,但踮起脚尖,透过白墙上镶嵌的简洁版“花窗”可以望到其中依稀的竹林摇曳与半扇满月门影。廊桥的另一面,则是现代的钢结构纵横,直白地裸露着,仿佛凭空而起的抽象画。原本简单的一座桥,步行其上者能聆听现代派的直率对话传统园林的款曲,令人既想凭栏远眺,又欲抚墙久立。

两馆共享空间

若从群艺馆正门进入,挑高的大堂中间是如参天大树般的廊柱,柱的顶端,便是分开的“树杈”,整体的白色宛如初雪覆盖大地的那一刻。踏上台阶,可以看到如海浪般起伏的墙体,象征着海派文化的广阔和包容,“海浪”的侧面镶嵌着灯光装置,走至近处,那起伏的曲线又像极了人低垂着的眼帘,一双双望向世界的眼睛,羞涩又充满期待。墙的背后,正是能容纳1300人的大剧场,此刻,沪剧《江姐》才结束演出。若沿着右手边的楼梯而上,抵达的就是廊桥,楼梯也可被视作桥体的延伸,带入了河水的湿漉漉的气息。

祝晓峰介绍,浦东群艺馆和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紧邻,两馆的平台在2至4层纵横交错,提供了众多室内外的共享空间。“这一独特的设计释放了建筑体的底层,一楼的空间完全被释放打开,没有围墙,人们可以在其中穿梭行走,共享整个庭院与河岸。主要的活动空间被设置在二楼,既保持各自的独立又可以共享一些诸如车库、电梯这样的公共设施,达到环保的目的。”

浦东群艺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体的北部毗邻浦东新区图书馆,南部是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规划和城市艺术中心,建筑风格内在统一——以大而整的平台回应城市的空间尺度,小而散的盒体回应个体的身心尺度,两者的结合不仅为建筑内部的活动提供了怡人的空间,也通过与环境的交融使建筑群落成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