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还没看过瘾呢,北京冬奥会闭幕了。这些天,当我的目光停留在九宫格上一个个获得金牌的运动健儿的身上时,不知为何脑海中会浮现出多年前一位作者跟我讲起他家大嫂的故事:他说大嫂命苦,30多岁就守寡,偏偏他的侄子特别争气,考取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儿子住校,为了省下每日的伙食钱,大嫂天不亮就起床,和面、生火,手脚麻利地烙好喷香的饼子,然后顶着稀稀的星星上路。她总能在儿子上课前把还留着体温的烙饼交到他手里。从乡下到学校的山路有近40里,大嫂天天如此,从不见她抱怨过。
那天,大嫂送完饭在集市上看到有菜农摆出的野菜一会儿工夫就被抢空了,她突然想到自家后山满坡的绿。想到就干,第二天清早,她怀里揣着饼、肩上挑着一担野菜上路了。那滴着露水的野菜出奇地好卖,大嫂满心欢喜地想,照这样下去,儿子的学杂费可以不用求爹爹告奶奶地到处借了。
儿子舍不得妈妈,每周五放学后步行回家帮着干农活,星期一再和妈妈一起起个大早,妈妈挑菜,他拿着一周的换洗衣物和饭菜,二人说说话儿就进了城。山里孩子走个几十里山路是平常事,可他渐渐地发现自己竟然跑不过挑着一担菜的妈妈了。
国庆前夕了,县里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将举办长跑运动会,参赛对象分专业组和业余组,获奖者除了颁发证书外还有奖金。儿子想到了妈妈,代她在业余组报了名。
一开始,大嫂责怪儿子自作主张,说自己哪里见过大场面,腿软;还说从没受过训练,跑个末尾不被人笑话才怪……说归说,比赛那天,大嫂还是早早地跟着儿子来了,发令枪一响,大嫂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向前、向前,跑得跟一阵风似的,结果,连她自己都想不到跑了第一名。
媒体一拥而上,追着大嫂问怎么能跑得这么快?大嫂回答说:跑山路跑惯了。接着又说:如果你有一个儿子在几十里地外念书,你又要天天给他送饭,那肯定跑得比我还要快。
“冠军妈妈”成了大嫂的代名词。不过,大嫂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命运,她的日常照样是天天送饭、卖菜,只是读过报道的人对这位“冠军妈妈”多了一分敬佩。
听完作者叙述的家事,我颇有触动,请他以大嫂的原形写篇微型故事。后来文章发表了,在几乎还不认识微博微信的年代里,居然被十来家报刊转载了。显然那是因为素材生动,但我更愿意相信媒体是被一名普通妇女的坚韧打动了……
我不是体育迷,但在冬奥会的整整16天里也是天天隔着屏幕观赛,看运动员们在拼搏中的不屈不挠,着实令人惊心动魄、血脉偾张,甚至于和他们同悲共喜。然而,冬奥会的冰雪赛场和当年县里的跑道没有可比性,运动员获得的金牌和大嫂的冠军分量也不可同日而语,我怎么就想起了她呢?
说到底,这16天里,听到耳熟的是16字的奥运精神:“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不管风雨寒暑,每天的生活除了跑还是跑的大嫂,这其中的枯燥疲惫和单调是没有生活压力的人难以体会的。大嫂这个普通的农家女或许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奥运精神,但她的行动让这些文字生动而活跃了起来。她咬住了目标,一路向前,到达胜利的终点!
感谢北京冬奥会让我再次拾起了对大嫂的记忆,并让我回味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