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时44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即将与一个月前发射升空的A星编队运行,在地质灾害、土地调查、地震评估、防灾减灾、基础测绘、林业调查等领域提供有力的空间技术支撑。此次发射,星箭均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高精度测绘穿云透雨
“要建设5G基站及特高压输电线等,往往都选址在坡地、丘陵、山间。坡度、坡向、山脊线、山谷线等信息,可为这些站点的合理布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总设计师陈筠力介绍,“我国山区丘陵多,人工测绘耗时又危险,而光学遥感受制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多云多雨气候特征的影响,无法做到实时获取。雷达卫星的特点,使其可以穿透云层和地表植被,实现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观测,在地形测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陆地探测一号01组,是全球首个L波段分布式编队多极化干涉SAR测高卫星系统,地面观测分辨率达到米级,地面高程测量精度满足1:50000比例尺标准。
陆地探测一号由设计参数相同的两颗L波段SAR卫星组成,在轨具备“跟飞”“绕飞”两种编队飞行模式。“跟飞”模式下,双星以地表形变干涉测量为核心任务,可单星或双星联合实现差分干涉,实现大尺度、毫米级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行业应用,是解决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利器。
“绕飞”模式下,双星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三同步实现近距离协同对地观测,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有效支撑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以及高精度地形数据更新。
双星跳“花滑”精准灵动
双星“绕飞”模式的控制很难。“就像冬奥会中的双人花样滑冰项目一样,两个运动员在冰面上同步高速滑行,并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卫星副总设计师王文妍解释,“绕飞中的A、B双星也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基线’。”这根无形的“基线”也是一把标尺,规定了双星在每次到达预定观测地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绕飞’时,两颗卫星距离相近,同时观测,就像人的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平面,两只眼睛就可以看出高度和深度,可用于险峻高地、森林植被的测绘等。”
为了让双星跳好这支“太空圆舞曲”,八院姿轨控分系统团队提出并应用了长基线编队与严格回归轨道协同控制技术,让双星既能安全“起舞”,又能精准“亮相”。卫星运行在经过精密计算设计的一条严格回归轨道上,两颗卫星在“绕飞”模式下,既要维持住“绝对车道”,又要保证相对的安全距离。
卫星“块头”大,重约3.2吨,控制精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团队设计了一套类似汽车自动驾驶时的雷达系统,能实时反馈卫星的速度增量信息,让卫星自主计算下一步该加速、减速还是转弯。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