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
惊蛰一过,南方的土地复苏了。随处都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山樱酝酿好了嫩芽,垂柳准备好了新叶,海棠点染上了红晕。河边小路旁、树荫下杂草里,一种野草开始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那就是艾草。现在正是艾草最嫩的时候,刚萌发出来时还贴着地表,躲在草丛中很不容易被发现。过了一个礼拜再来看,已经一簇簇地长起来了,大的有十几厘米高。要采摘制作艾米粿的艾草,就是现在了。
周末天气晴朗温暖,一家人来到公园。野餐过后,便开始寻找艾草。四岁的儿子第一次认识艾草,十分兴奋,跑在最前头探路。小手从草茎上掰下一段嫩叶,凑近了闻一闻,又拿到我鼻子下面:“妈妈,你闻闻。”“嗯,是艾草的清香味。”在茎干上轻轻一掐,整一小束嫩芽就摘下来了。因为它是一丛丛抱团生长的,可以顺着一路摘过去。最后,我们摘了满满一大袋子回家,连拇指都沾上了艾草的气息。
艾米粿是我的家乡江西赣州的传统小吃。赣州位于江西最南端,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盛产稻米、茶叶和脐橙。赣南人把用米或面做成的点心叫作米粿。地道的赣南早餐里少不了米粿,腌菜米粿、黄元米粿。重阳节时,家家户户用新收获的本地红薯和芋头做成番薯米粿和芋头米粿,庆祝丰收;艾米粿则是从初春到初夏这段时间里必吃的。
把艾草洗干净,放进沸水里煮软,一大把蓬蓬松松的嫩绿色立马缩成了一小团黏黏糊糊的深绿色。和苏浙这边清明时节时兴吃的青团不一样,赣南的艾米粿不仅是取其汁液,还要把叶片和嫩茎全部剁烂和入面团里,这样艾草特殊的香味被更多地保留了下来。把剁烂的艾叶和汁水一起和入面粉,揉匀,面团变成了草绿色。艾米粿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形状像个大饺子,里面包的是腌菜、豆干丁、腊肉丁和江西人最爱的剁辣椒。甜的一般不包馅,面团里和入白糖水,搓成小球粒,放进印模中按压成型。刚出笼的艾米粿鲜绿透亮、质感软糯,是家乡春天里最应景的一道小吃。
每到初春时节,巷子口、校门外就冒出来不少卖艾米粿的小摊子。小三轮车上放个煤炉子,炉子上一口大蒸锅,热腾腾的蒸汽从锅盖的缝隙里钻出来。车上还架着一块大木板,阿姨穿着做饭用的围裙站在木板前,一边招呼着生意,手里不停地和面、擀皮、包馅,卖完一笼,新的一笼又蒸上了。妈妈下班路上会买艾米粿带回来,我放学回来肚子饿得咕咕叫,总要先吃几个垫垫。先吃一个咸的,辣得“呼哧呼哧”直流鼻涕,再吃一个甜的解解辣,两个口味真是最佳搭档。
摘来的艾草带回家,我们和儿子一起一根根地拣选,丢掉混杂的野草和泥土。拣好的艾草留一半装在保鲜袋放进冰箱里冷冻起来下次用。有了艾草还不够,腊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今年没有回家过年,妈妈特意从老家寄来了一大包香肠和腊肉,让我们一家三口小团圆的年夜饭也有了家乡的年味。像包饺子一样,用手指细细地把面皮捏出波浪形卷边,鼓鼓囊囊的艾米粿就包好了。
小时候,家里倒是从来没有自己做过艾米粿,因为街上到处都有卖,想吃就路上顺手买几个。现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吃不到了,便格外想念这个味道,于是依葫芦画瓢地自己动手做起来。味觉的记忆出奇地深刻,就算时隔多年,一闻到那香喷喷的腊肉丁,吃到艾草独特的清甜味道,牙齿触碰到面团软糯黏牙的口感,立马就回到了儿时。
吃过阳春白雪的日本和果子,吃过考究精致的广式早茶点心,可最惦记的还是简单朴实的艾米粿,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